诸行无常——一切都是变化的,没有恒定的;活在过去——抑郁,活在未来——焦虑,只有活在当下,心在这里,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学心理是为了觉察,有意识,从梦中醒来。
机械思维的识别,去找有没有“应该、必须、一定”的思维,将人物化的思维,目的是提升觉察能力,而非提升知识。
削足适履和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让知识去适应现实,而非用现实去适应知识。
这几节课,老师反复强调的就是觉察能力,不是理论知识。觉察,我理解的是去看到的不是这个现象本身,而是去关注现象背后所表达的内容,比如情绪和感受,比如联系到的原因和目的,比如指向的社会问题等等。针对现象去解决现象,是行之不通的,觉察现象的成因,或者是相关因素,针对心理现象的目的,才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先要学习的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指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自我觉察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超越自己的心智,让觉察的自我从心智中分化出来,把自己的心智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认识。不管注意是向内指向自我的,还是向外指向环境的,都将会影响自我调控。通常我们的注意是指向环境的,但有时也指向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可以使注意自发地指向自己,如看到镜子中的自我、观察自己的相片、被他人所评估,或仅仅是身为团体中的少数派。”这也需要我们摆脱自我中心思维,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去觉察自己情绪的目的,即使有时候,我知道自己情绪的目的,才更加去夸大自己的情绪,但是知道为了什么,就有可能去寻找其他更加合理的方式去达到这个目的。
课上提到了原生家庭,现在有个趋势,几乎所有的心理相关不相关的公众号,再遇到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都会去归因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最近的那部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网上铺天盖地的分析里面角色原生家庭所造成的这几个兄妹的悲喜剧。这个理论本身没有错,但是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所有的现象,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无法证伪的理论,每个人都来源于自己的生长环境,如果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那么唯一解决之道变就是不要继续产生后代,这就不存在所谓原生家庭,那就不会有问题了。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一切,所以也可以视作是一个不必太过重视的理论。
生气的缘故,一是当时的情景真的让你很生气,一是当时的情景唤醒了你曾经非常愤怒的记忆。去关注分辨是否是后者,这是心智化程度的体现。去有意识的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是由来与目的,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觉察的本身,与是否觉察的到那个真实的原因和目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