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46岁的张璁第八次进京应礼部试。
综合来看,此时的张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思维模式上,经过二十多年逆境的“磨练”,他的“激情”已经有所消减,大部分行动都是理智的产物,各种生命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已经不能再对他产生强烈的作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基本已经调伏了生命中的各种烦恼,安于清贫而自得其乐,现在他的生命可以说纯粹是由一种强大的愿力在驱使。
在品行性格上,他悲心极盛,对当时贫困民众的生活极为关心;志向极高,以未来宰相自许,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重建正法,安定天下;勇于担当,行动力强,颇为执拗,只要是认准了的事,八匹马也拉不回;想问题办事情彻底、认真;极为自信,有时候甚至会显得刚愎自用。
与当年从华山上下来的隐士王猛类似,他要通过自己的政治行动来重建人间正法,这个志向谁也无法阻挡。而经过多年的岁月磨砺,他的身上有几个明显不同于他人的重要特质。
首先,他是一个儒学专家,而且是儒学细分领域——礼学的专家。
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学习儒学算不上了不起,大家都是一路从秀才、举人考过来的,四书五经什么的早就烂熟于心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那些经书不过是敲门砖而已,考过了也就扔掉了。而张璁数十年来浸润儒学始终不辍,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他似乎天生就对人人避之不及的“礼学”有着特殊的兴趣,多年积累下来,已经在这个细分领域写了好几本著作,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尽管有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一点。
(总有一天,我要让所有人都吓一跳)
其次,他是一个有着强横的意志力的人。
在普通人看来,多年考不中,说明你可能没有进士的命,那么以举人的资格到吏部待选,将来到某个县任教谕或县丞,也可以一步步往上面升,何必非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但张璁的意志力十分强大,他一定要争取到更高一级的平台,为此竟然苦苦熬了二十多年。
再次,他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
观察张璁从政后的“奋斗”史,许多人可能会很诧异,这家伙似乎就没有害怕的人。不管是六部的堂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甚至是皇帝,他都毫不畏惧。在他心中,他就是真理的化身,而他为了这个所谓的“真理”,谁都敢得罪。当然,他也是有技巧地得罪 。
其实,“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是张璁的固有个性,在他还没有考取进士之前,他就已经多次“得罪”过不少权贵了。
在他还是个毫无权势的秀才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姓刘的提学官(四品)要游雁荡山,当地必须进行高规格的接待准备,雁荡山百姓要凭空增加许多差事,众人愁苦。张璁主动表示自己有办法化解,他让一个和尚拿着自己的写的一首诗在半路上“请愿”。而这个刘提学也是个妙人,读了张璁的诗后,竟打消了游雁荡山的念头。
张璁诗云:
海内衣冠集雁山,草茅无路得追攀。
山中定扫豺狼道,天下谁当虎豹关?
玉辇奚从瞻乐地,金樽未许破愁颜。
江湖廊庙心相似,莫道渔樵尽日闲。
这首《上刘提学游雁山》正是张璁风格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一个张璁,注定不会永远沉沦下去,一旦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势必要掀起滔天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