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铲屎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吸猫”、“云吸猫”这类字眼开始频繁的出现在我们拥挤的信息流中。另外还有诸如“铲屎官”之类的名词也是屡见不鲜。
新京报书评周刊最近发过一篇题为《猫奴的诞生:我们为何“吸猫”成瘾》的文章,里面提到自1986年至2006年,全美的家猫数量增长了50%。看似不起眼的增长百分比后面,是令人震惊的家猫总量已达到1亿只。而这还只是截止到2006年的数据。如果以现在作为时间截点,那么全世界范围内,猫的数量绝对高于其它宠物,其中包括被誉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
文章还提到猫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捧、喜欢的原因和它们本身“接近于孩子容貌”的外表不无关系,并且对于猫在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以及进化史中的问题做了简单的探讨。
很多人很难接受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美好”的事物。所以,对于喜欢猫的人来说,如果用“耸人听闻”的论点去证明什么,反而有些不明智,让人觉得有种“阴谋论”的感觉。
因为我不养猫,而且对猫既非狂热追求者,也不是极端杀戮者,只是作为旁观者,发现猫这个生物已经成为了人类宠物界当之无愧的霸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所谓“猫奴”的行列。
而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社会普遍现象,并且日益受到追捧,这似乎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当我们走在城市街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留心观察一下:若干年前在街头宣传单领域,房产中介基本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而现在的主角俨然成了健身房推广员。
一个现象背后往往由许多不同的因素组成。而上面提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我们暂时放下房产市场下行等其它问题,单纯从健身行业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待其反应出来的一些现状。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全民运动健身行业报告》中显示:2015年—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会从3.6亿预计提升至5亿,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从1.57平米预计提升至2平米。健身休闲产业规模从8000亿预计提升至3万亿。
这组数据背后,表明了国家对体育健身行业的支持,但这只是从宏观方面阐述了我们最开始提到的有趣现象。
站在个人角度,对于健身的热衷,其实也说明了对于健身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包括对自身体重、形体、健康等各方面的不满意。而这也反应出一部分人是因为外部驱动因素选择健身,而同样也有人是因为内部驱动的原因才选择了健身。比如那本风靡世界的《当我谈跑步的时候我在谈什么》的作者村上春树,尽管深刻体会到跑步的乏味,依然坚持二十多年的跑步习惯。这种个别现象在慢慢向外延伸,但大部分人之所以选择跑步,或其它形式的健身活动,往往并非单纯的喜欢,而是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
大咖亲自授课
对于“知识付费”的运行模式,我们大多人并不陌生,而且多少早有接触。我们最早接触这个词的时候,所陌生的是这个颇具互联网性质的名字,所陌生的是它迷人的皮囊。
之所以说这个模式并不新奇,是因为诸如各种“PS一个月速成、半年流利说英语”等培训学校和课程早就存在了。而如今的“知识付费”不过是面更广了(有了历史、文学等以前不会有的课程),线更长了(加入了社群等社交属性,并带来周期性收益等),当然最主要的是调性更高了(各种精美的包装,以及线上模式的便利性,如学习成本低、大咖授课等)。
通过《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艾瑞咨询)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在人才、时长、定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20年预计将达到235亿。
预计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市场的走向,但能反应出这个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红火”。
这背后有技术的提升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也更有效率。也有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资深者愿意尝试这个模式,愿意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术。还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公司去花费精力,去运作和营销这个市场。同时在“知识营销”的新衍生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品牌、金主有意尝试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这就为知识付费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前景。
既然有商业行为,就肯定会有市场——消费者。而大多数情况下,正是因为需求量变大,才会出现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所以,我认为知识付费最关键还是在于人对它的需求。
需求不断提升,我们的社交平台就会出现更多的“xx学院”“xx圈子”的相关内容,而这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凭什么能?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吸猫、健身,还是知识付费,这三个刷屏行为都具有一个特征——都属于“消费性行为”。而与一般的基础生活消费不同,这三者又带有明显的“非必需性”和“进阶性”的特质。即它们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想要消费它们又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年和17年相比,提高了近8000元人民币。虽然其中有物价上涨等经济因素存在,并且还有很多地区其实达不到这个消费能力。
但无论如何,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是处于上升趋势的。实际上即便是最悲观的人或者知识分子,也无法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做出过于极端悲观的反驳(除非因为某些其它原因)。
同时,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待凭什么能吸猫、凭什么能健身和凭什么能进行知识付费的时候。不难发现,我们凭借的,正是物质生活基础的逐渐提升。
为什么要?
心理学关于动机的解释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动力”。
那么也就说明,动机是行为的先决条件。那么“吸猫、健身和知识付费”这三个普遍行为发生的背后动机又是什么呢?
吸猫:我问过几个朋友,关于他们喜欢猫的原因。有的说因为看着可爱、优雅,有的说因为平时孤单,还有的说因为受到了身边人的影响,当然也有人可以列举一大堆关于猫的其它优势。这些原因也基本代表了大部分所谓“猫奴”的心态。
但是通过日常相处,我们会发现,其实“吸猫”背后的原因,其实直接指向了人的内心——情感。因为猫本身身体的干净、可爱等外部特征,再加上它带有某种相对于狗的“奴性”来说,更加接近于和人平等地位的特性。
猫这种动物,其实在某种层面已经成了人类精神上的一种寄托,甚至于慰藉。
健身:前面已经说到健身的直接目的,绝大部分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外形的美观等原因。这说明大部分人对身体的要求,对健康的认知,对外形的在意都在逐步提升。
同时在这些提升的背后,肥胖、亚健康等问题已经成为了目前社会所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担心自己生病,担心身材走样等等来自内部的心理驱动,使得健身这个行为在变得日益普遍。
知识付费:“我的知道的东西太少了”,已经成为大部分人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社交场合中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偏执者来说,知道的越多,越小众往往会成为其炫耀的资本。
正是因为人们有了这样的知识匮乏感,才使得“知识付费”一度崛起,并迅速成长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实这时的知识付费,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知识而付费,反而更像是为了“炫耀”而付费。所谓的知识付费,也正在变成部分人的“知识负累”。
同时有相当多的一些人是在完成知识付费这一过程,实际上则并没有坚持得到知识付费所带来的成果。仿佛花了钱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虚荣。这就变成为了“满足感”而进行的“自我欺骗型”消费行为。
通过对三种行为现象背后动机的简单分析,很容易提炼出一个词——焦虑。
面对突变式发展的社会,我们大部分人很难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不仅如此,还会产生一种被时代抛弃的焦虑。
在某种程度上,“吸猫”弥补了人们精神情感上的焦虑,健身满足了身体健康上的焦虑,而知识付费则满足了人们对于在这个社会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的焦虑。
怎么会?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文中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以“金字塔”形式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如果通过这套理论来看,目前大部分人的需求层次应该处于3.5层,也就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中间,并且正在呈上升态势。
而吸猫、健身和知识付费这三种有趣而普遍的社会现象之所以能够“刷屏式”出现,则是三者能够满足背后的人对于社交和尊重的双重需求。
但之所以称之为3.5层需求,一方面在社交需求层面,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网络社交空间型社会,对于友情、爱情包括其他的互动社交,处于一种基本饱和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尊重需求层面,我们并未达到能够让外部人都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认同,并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作为一种导向性行为加以传播的状态。
所以,正是因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需求状态下,吸猫、健身和知识付费正在作为某种货币一样,通行于整个社会空间。而这个社会空间,也需要它们以及越来越多的其它行为货币,来注入更多的活力。
最后,其实吸猫、健身和知识付费在表面看来,并没有太多的共通性。而且看似并不需要捆绑在一起过分解读。很多东西表面看到的是现象,而我更喜欢培养自己通过表面看到一些内在的规律。这大概就是本文的动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