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晓洁学伴的福,让我在人来人往的机场看完了几周之前老师推荐的《爱哭鬼小隼》,平淡温情的故事中总有一根细细的脉络,让人隐约看到了一颗美好的心灵赖以成长的土壤。每件小事,可能是为美好未来积下的硅步,也可能是千里之堤下的蚁穴,且让我借用这本书,来思索孩子的当下,回望自己的来路。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小隼人生的第一次别离,他最喜欢的幼儿园老师要远嫁他乡,在送别会上,小隼像个女孩子一样泪眼朦胧。然而,社会对男孩子的期待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小隼在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中不得不硬把眼泪憋了回去。他很努力地伪装,他并不想与众不同,但他的努力却在母亲的话语中土崩瓦解。
母亲说:“小隼,真正悲伤的时候,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 如此温柔,如此有力量。
是啊,为什么男孩子就不能哭呢?
今天中午我赶回家陪娃小玩,玩的过程中娃碰到了一个小挫折,他想把一个饼干盒子的盖子盖上,但是这个盒子已经变形了,他努力了好几下都没成功,于是他把盖子一丢,小嘴一咧眼泪就噙满了眼眶,嘴里还叽里呱啦地抱怨。
奶奶在一旁看到了,马上说:“达达不哭,这有什么好哭的!乖宝宝不哭!”娃一听,小表情瞬间滞了一下,他已经有了好宝宝乖宝宝的概念。
我赶紧冲奶奶使了个眼色,张开手对娃说:“达达盖不上,有点生气对吧。”娃马上转身扑到我怀里,趴在我肩头小抽泣。我接着说:“生气没关系,等你生完了妈妈和你一起看看怎么盖。”
其实我话音刚落,抽泣声就已经停了,我又拍了他几下问:“达达生完气了吗?”
娃脆生生地回答:“生完啦!”
然后我们就一起接着去盖盖子,娃自己发现盒子有块凸起的地方,他自己力气不够,就指挥我和他一起按,最后成功完成任务,小脸笑成了一朵花。
的确,我们总要求孩子不要哭,孩子一哭我们总想找各种“止哭大法”,但哭作为一种在进化中存留的行为,一定是有价值的呀!哭是消极情绪的出口,是最自然的消解方式,而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对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在三者不协调时起主导作用,对于一个额叶尚未发育的孩子来说,消极的时候不能哭又要把事做好,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更要命的是,我们在对待孩子哭的时候,往往会加上人格评价。就好像小隼的同学们像怪物一样看他,娃的奶奶自然说出“乖宝宝不哭”的话。本来自然的情绪表达,变成了对自身的否定,小隼讨厌自己是个爱哭鬼,娃在面对“乖宝宝”的诱惑时也充满了疑惑。这个阶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小隼从妈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哭的权利,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这颗种子会一直在那里生根发芽。
再进一步,我们想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绝不是用简单粗暴的好坏评价就可以,情绪管理的首先是情绪识别和情绪理解,孩子要感受自己为什么哭,是难过、生气还是委屈,而当他开始识别的时候,理智就已经启动了。
这样的孩子,未来应该更容易打开情绪频道吧,会爱自己也会更容易把爱说出来吧。
附:希望娃能在情绪识别的路上继续前进╭(╯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