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茶,很多人无茶不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抵也和中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大国是有关联的。自古至今,从黎民百姓到文人方士、高官贵族直至皇亲国戚,都不乏喜好饮茶之人。老百姓喝茶喝的是“茶”,解的是渴,喝出来的是茶的本源。而后三者喝茶大多喝的是文化,品的是趣味,喝出来的是茶的精神。
这些文人雅士与茶结缘,以清茶为伴,留下了许多旷古大作。比如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歌》中云:“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鲁迅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也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说到茶馆,据说成都的茶馆也很兴隆,一般都备有棋牌等消遣之物,茶客们或打牌下棋,或者就只是摆龙门阵,人气很旺。可惜我没有到过成都,真想有机会去走走看看。
在古龙或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也总能看到茶馆茶寮的身影。大侠们飞檐走壁,刀光剑影,打架打累了也得喝碗茶,解解渴。所以说,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戚戚相关,柴米油盐酱醋茶。各家各户都得备着点,以防不时之需。
在我老家,茶是待客之道。客人拜访,邻人闲聊。不管你是坐五分钟还是一整天,必然是要用搪瓷缸泡一碗绿茶,趁着热气腾腾双手端给人家,以示尊重。来人也会回敬一句:别费力,不喝哟。但还是会起身双手接住茶碗。
当然,除一般的客人来了敬茶外,茶在我们老家还被运用到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这其中尤其表现在青年男女搞对象上。陈诗教在《灌园史》中讲:“予尝闻之山僧言,茶子数颗落地,一茎而生,有似连理,故婚嫁用茶,盖取一本之义。”欧阳修也曾说:“茶树一种入地,不可移,移即死,故男女以茶聘友之交,亦然。”
所以说,茶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月老。小伙子常拿茶来对山歌:“小姐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大姑娘也回唱:“山泉溪旁是我家,郎若闲时来吃茶”。如果是经人说媒,男方去女方家拜访叫“说茶”,求亲叫“下茶礼”。
迎娶佳人茗香浓,山泉泡茶浓于蜜。待到婚姻说定,迎娶佳人,“三茶六礼”是少不掉的。所谓“三茶”,新娘和客人进门先饮“枣茶”,接着吃“蛋茶”,入洞房时叫“合茶”。总称叫“闹茶”,要“热闹热闹,越闹越热”。
当然,除了恋爱婚姻以外,茶还用来祭天、祭土地公、祭祖宗、祭门神、火神、灶王爷等等。如唐代罗隐先生游玩古盛唐县(即后来的霍山县)南乡时(现属岳西境内),曾写了“送灶”的诗,其中两句为:“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在我们老家,老人去世,特别是送灵前一定要撒茶叶米。逢年过节,迎接祖宗回家也是要斟酒倒茶。小孩生病了,母亲带着自家茶叶去菩萨那里祈求许愿,保佑小孩平安无事。然后又将茶叶拿回,谓之讨回了“仙丹”,让小孩喝了见效,便说是“仙丹”所致。
中国茶文化和茶民俗源远流长,时时处处都可看到他们的运行和轨迹,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人们喜爱茶,需要茶,因而茶俗将与人们相伴到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