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周昌乐老师的讲座上看到一张很有意味的图片,是十个数字组合成的一张图片,乍一看似乎什么都不是,好像创作者希望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晓得如何才能确切地表达,一怒之下干脆自暴自弃,创造了这么一幅似是而非的图画,略有点分裂,略有点神秘,仿佛又确有所指。
老师说,盯着画面看,想象十个数字中的一个,你想的是什么最后就能看见什么。哦,于是大家都恍然大悟。老师说,道理说出来了很简单,但是自己要去悟就难上加难。
之前看杭州地图的时候我也有过这种感觉,如果看地图的人关心这里的自然环境,就会一眼看到整片西湖和山地,于是他觉得这张图上山水就是核心;如果他关心杭州的交通状况,就会一眼看到满纸的交通线路,似乎整张地图的核心架构就是这些公交线和地铁线。
整个环境的本质上就像那张十个数字组合的图片,我们关心什么就会强化什么的存在,可以找到足够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信念百分百合理。我们接触的环境,以及我们对环境的解读方式都会塑造我们的信念,这种信念强化到一定程度甚至会使得我们看不见其他的世界,或者说排斥其他的信念。
同样的道理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来表达,当我们纠缠在表达方式的不同之时,很可能会迷失掉它们之间共同的核心,但是尽可能接触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核心的秩序。
秩序这一词是相对宽容的,真理的对立面就叫做谬误,似乎整个地遭到否定了,秩序的对立面是失序,失序就是说不同的事物本质上是平等的,只是需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达到平衡。于是他既不丧失自我,也不否定他人,相信他人的内在潜力,知道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成长路径。成为这样的人是我们所渴望的,足够包容,足够智慧,所以历史上那些知行合一的智者总是有许多人不约而同去仰望他们,如同仰望他自己生命中的一处巅峰。
一个活着的人,倘若他不能感知自己,也不能让其他人感知到他,他存在就仿佛是虚幻的,一个死去的人,倘若还能够让许多人感知到他的存在,那么死亡对于他而言并不那么绝对,他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活着而已。
视角和视野决定心态,心态又会强化自身的视角和视野。视角越狭隘,心态越消沉,就越是会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这种封闭会强化自身的消极信念,使得自己日益沉浸在对过往和对未来的负面定义当中。
视野打开,心态也会跟着转变,世界之大,每个人都在经历种种的颠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一件事情本质上都不是原创,而是一个集体事件的局部,只是我们独自经历了这个过程,并且从未和他人交流而已。
事件的画面和逻辑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从内在感受而言,这些事件就是相通的,我们的所有感受是集体感受的一部分。当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人就会更容易从自身的局限中抽离出来,因为无知,所以总是免不了犯错,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否则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必然愈发无法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每个人都不是在独自前行,每个人的自我成长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物质和信息高度集中的时代,我们如何去建立一种秩序,使得我们从更纯粹的角度去理解种种存在的含义,不至于破坏长久积累的成果,兴许我们总是需要回过头去看看,也朝向未来去看看,看看他人,也看看自己,从不同性质的存在当中找寻一种综合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