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语言是有魔力的。
大叔荷尔蒙亢奋的青少年时代,上学放学跟小伙伴坐公交车,用看美女的方式做消遣。很单纯的,只是欣赏一下美。有次我们看到一个长发短裙的姑娘,时尚时尚太时尚,我两相互望一眼,就紧盯住那姑娘用目光欣赏。直到……她说出了第一句话……
“我**&##%@¥@”
这句话我不得不屏蔽掉,太脏,而且口音里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语言的魔力,可以瞬间毁掉一个人的美。
最让我感慨的,是“第三世界国家”这个名词。原本没什么一、二、三世界,都是国家,有些穷有些富,然后一个伟人说,那些不怎么发达且较贫困的国家,都叫第三世界国家。一下子,大家的心理距离就被拉进了,就找到共同点了,就可以一起对付敌人了,就站在一个战线了。
在《无间道》的片尾,梁朝伟那句“对不起,我是警察”一出口,便荡起层层的英雄气概,一种由“警察”两个字带来的豪迈和正义感油然而生。
语言的魔力,可以轻松限定一个人甚至一个国。
最有意思的,是语言在催眠里的应用。依靠且只依靠语言工具,催眠师可以让人觉得热,让人觉得冷,让人身体僵硬,让人忘记名字。
日本奇幻大师梦枕貘多次借助阴阳师安倍晴明之口说:语言,就是咒。
02
语言是一种极为厉害的咒术。
我一直想还原一个听来的实验:把一堆香蕉分成两份,放到两处地方,保持环境基本一致。其中一份每天使用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去咒骂,另一份每天使用世界上最有爱的语言去表白。那份被施展恶毒语言的香蕉会提前腐烂。
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施了咒。
“你不行!”“你太差了!”“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
这个咒语叫做“否定”。中了“否定术”的孩子,长大之后多数会缺少自我价值感,即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因此,在亲密关系里,他们倾向于不断确认伴侣的爱;在非亲密关系里,他们往往非常“玻璃心”。他们不相信自己“值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像“垃圾”一样,不可能获得重视、敬意和爱。
倒霉的是,又会因为“罗森塔尔效应”,自我验证,进一步加深了这个信念。严重的,一辈子爬不出来。
更让人沮丧的是,这样的孩子在成为家长之后,几乎不可避免地会继承并使用“否定术”……如同家族诅咒。
人生突围,不仅仅是认知的突围,更是语言的突围。
03
这定会是一场恶战。
“否定术”练习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可以成功转职了。有两个职业可供选择:一个是“差评师”,一个是“抱怨师”。这两个角色存在于体内,属于主动技能,在沟通中自动启动,不耗损魔力值。
“差评师”的攻击特点在于“评价”,几乎每一句话中都隐含着负面评价。
“升职了?哇,你跟老板是什么亲戚?”
“听说你要去西藏?好呀,那可是装X圣地呀……”
“衣服真好看,要是你不穿这双鞋就好了……”
“抱怨师”的攻击就直接的多,多以“为什么”和“怎么能”开头,后跟对方的“错误做法”。
“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这么伤害我是要干嘛”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将外界传递的信息,通过扭曲加工,然后对扭曲后的产出看法进行语言反馈给外界,就是“否定术”的全过程。
要想突围是很难的。其一是因为这个过程完全处于潜意识活动中,就是说,整个加工过程是一个黑箱,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其二是因为“扭曲”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最高形式的智慧。
04
难归难,还是有法可循的。
长期的方法很简单,每一句话坚持三个标准:和谐、温和、有价值。初期可以每一个小时做一次反省,逐渐减少为一天反省6次即可。
简单,但很有效。关键在于每天都做,禅师说:把平凡的事情坚持下去,做到完美,就是不凡。
重点讲讲在当下那一刻,突破否定语言的做法。这个方法叫“巧克力重塑法”。
我们知道,从接受信息到产出看法,是一瞬间的事。没有经过训练的我们,根本难以捕捉黑箱里发生了什么。但是,在看法和反馈之间,那个空间比较大。这就有了操作的可能。
第一步,将产出的看法定住。得出一个看法时先打住,不要去回应,而是贴上一个标签:这是我扭曲的看法。
第二步,询问更多信息,然后把这个看法加上新获得的信息,扔回原点再加工。直到完全弄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和需求。
第三步,把自己的需求用情感(主要是爱)这个巧克力包装起来,反馈给对方。
刚开始做时,操作会很慢,可能变得不会说话了,这是好事,真的。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说的少了,而是说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