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参加了几个聚会,我发现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不仅仅决定了人们的追求,也决定了人们的姿势:有些人蹲着过,并不是身段卑微了些许,而是蹲着的生活他习惯了。又有些人习惯了昂起头来的活,但是头昂久了,颈椎也着实受不了。
不凑合,凭什么?
认识一名女士,年方真28,性格算的上随和,只是对婚嫁之事颇有要求。作为外人,我们聚会上经常听得该女子大肆批判现代婚姻的一些“三俗观念”:比如结婚生子是穷人活不下去的选择,不得不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又或是男女之间本来就是利用关系,非得走到某种契约建立那是蠢人所为。刚才说了,我是外人,也是那种只能听不能说的外人。席间她的闺蜜之中有一人与我交之甚好,私下跟我说,她失恋了。
饭桌上的三五瓶下肚,KTV里就要唱起真性情歌。哭了累了,伤了痛了的故事似乎永无止境的在这名女士身上如同走马灯一样一场接着一场。是胡言乱语还是真情流露出来的中心思想都在指向一个道理:不凑合。哪怕难过,也不凑合。
说到不凑合,其实我就是那种不凑合的人,比如我看书不看权威人士的书单建议,我一般都是要去书城看一下,或是在网络上把目录和点评几段细细阅读,才会决定是否选择购买。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深度之后的烦悔和纠结于要不要把书扔到一边的问题中去。我以前说过,人的很多烦恼,其实在进入烦恼阶段之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觉得在感情上又或是生活上的不凑合,跟我选书的标准很是类似:总要试着去现行了解,摒弃道听途说的干扰,而后设身处地的实践一番才会知道自己所正在追求的,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不过,我在选书的时候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起初看着精彩至极,买了之后深入阅读却发现有些肤浅甚至令人作呕。也有的时候初读之时觉得索然无味,但若是有幸多度几篇,却有一种渐入佳境的品意。感情和生活上的体会,我也有类似的心得:很多事情,外面看着是精彩还是乏味,有些时候并不等同于深入接触后的体会。尽管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会越来越熟练,就好比我现在就很少“失手”选出令自己看走眼的书籍,但生活并非选书,我错过一本,还有机会回头再看,而有些生活,选错了,那就是错过了。
感情生活,你在表象上看的越多,越在表象上的要求越具体。但因为你很少乃至于从未有过深入的接触,你就对内里的体会越来越充满幻想,容易形成一种“只要外在条件选对了,里面的东西我就一定能接受。”的主观意识。选伴侣不是挑西瓜,外面看着不错,然后拍两下就知道熟了没有。人心隔肚皮的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有听过。
没有谁的生活是从路边捡来的
老一辈人磕磕碰碰走过来的夫妻关系,很多时候你会听到凑合过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评价。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赞同现在的婚姻生活也想老辈人那样凑合的选择:物质发展的急速变迁和互联网所带来了超高速信息传播,促使我们必须要接受巨量信息所带来的有效甄别以及对物质追求的适宜选择。以前一砖一瓦一个家。现在呢?在一线城市好一点的地段别说买套房,就连买个厕所都费劲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虽然选择的多了,但是如果仔细看来,会发现其实真正适合自己的真的是少之又少。这就好比随着自己步入社会,走进不同的交际场所之后,认识的,喝过酒的,谈过天说过地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的能耐得住性子陪你逛公园的朋友,可能并没有几个。
说是凑合,其实是磨合之后的择优选择。受不了的,管不住的,或是应该“被”分道扬镳的,或早或晚都会有分别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对于感情,友情、亲情、乃至于你心性的变化都是如此。进一步说,嘴上说着凑合了一辈子的人,其实在选择之前都有过细心的考虑,也会在选择之后有耐性的去与之适应和磨合。
换句话说,真正能说出凑合,过的凑合的人,往往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当下情形所带来的生存模式,是伴侣之间的吵闹与偎依想存,还是朋友之间的互相挖苦和相互扶持,其实都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中了解自己,了解对方,然后适应对方的存在,适应自己的境况。
当然了,你说所有凑合的人都是这样深思熟虑吗?当然不是,不过如果你真的期盼完美而低调的生活,我想现在即使在电影里都会很少去诠释这样暖心的情节了: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明白,我们选择的,即是遇到的。那遇到的东西我们迈得过去,便会接着走下去,迈不过去的,那也就只能拐个弯接着走了。
现实抬起胳膊,有可能要给你一拳,也有可能是想摸摸你的头
人生的现实之处就在于,无论你是消极还是积极的面对人生,人生都会像一面镜子一样,不是照着你的模样,告诉你现在的状态究竟如何,就是照着你要走的路,告诉你那些险峻或是坦途,究竟是以何种姿态出现在你的面前。
但很遗憾的是,镜子不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