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感觉这本书超乎意料的好,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书。无论对工作、家庭、教育,还是个人成长,都很有指导意义。
慢慢来,比较快。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焦虑,总感觉前进的太慢,一门心思像要找到一些能够快速提升的技巧。那时候买了一堆成功书籍,当时看着特别励志,如获至宝般的全都看完了。可问题是,看完之后我不会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将书里的话转换成行动!让我迷茫了好一段时间。看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现在的看法,成功没有捷径,只能从自己一点点的微小改变开始。书中说的更加科学和具体,从思维定式、品德和动机三个方面着手,以塑造和完善性格为目的,再进行由内而外的改造。应了那句话: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
坚持以终为始。理想是什么?冯仑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形容,他说:理想就是将墙上的美人,变成炕上的媳妇。找个墙上的美人是第一步,这就是目标,连目标都没有,不可能找到媳妇。接着怎么把心中的美人变成现实中的媳妇,靠的是行动和方法。理想对于企业来说叫愿景,对于个人来说叫目标。只有知道终点在哪,心中才能有一个勇往直前的信念。下一步再具体计算应该爬过几座山,趟过几条河,再把这些任务分化到每一年、每一天,这样努力的方向清晰了,具体的操作也能落实了。
建立情感账户观念。情感也和银行一样,也是有收入支出和存款的。能够增加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信用。反之,粗鲁、轻蔑、失信会减少情感存款。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最能消耗情感账户的存款。这个是我应该反思的,有时候自己不注重细节,可能会让别人产生误会,无形之中就消耗了情感账户的存款。原来我一直认为工作就是对事不对人,现在想想这样倒也没错,但也得注意态度和方式,以免对别人的情感造成伤害。无论工作还是家庭,事虽然很重要,但最应该注重的还是人,只有用心呵护人的情感,才能更好的做事,因为任何事情,也是人和人合作完成的。
知彼解己,求同存异。书中举得一个例子特别好,有人因为眼睛不舒服去看眼科医生,医生只是简单听了几句,就把自己深爱的眼镜拿给患者,并告诉他这是自己戴了好多年的,特别管用。可患者戴上了发现看什么都是花的,完全是模糊一片。医生就特别不理解,明明我戴着特别管用,到你那怎么就不管用了呢。可患者戴上之后的确不管用,在二者一番争论过后,医生竟然渐渐产生了怨气: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却一点不领情,简直是不知好赖。做为一个局外人,我们看的很清楚,问题的根源是医生在压根就不了解病情,就给出了判断。试问一下,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上,我们有没有做过那个“医生”?在给予前,有没有用心倾听?我们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候更得懂得“己所欲,勿施于人”。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一直在“传道”,却没有像一些其他励志书那样教人们怎么玩心计、耍聪明,也没有说一些不切实际的“番茄工作法”之类的。什么是“道”?白岩松在《白说》里说的很好,“道”是由一个“首”和一个“走之”构成的,可见,将脑袋中的道理和身体上的行动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称其为“道”。
由此,我给自己定了几个要求:一、制定个人奋斗目标,据此深化工作重点,细化学习任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二、关注情感账户,注重细节,提高情感存款。三、学会聆听,多花一些时间在倾听上,有冲突的时候首先试着换位思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不与别人比较,只与自己死磕,突破了自己,就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