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什么是知识呢?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信息,不如说是他人记忆与思想的复刻。这类知识不妨认为是“被动知识”。“被动知识”是人人都可以摄入的相同内容,是不自觉或仅死记硬背下的信息。与“被动知识”相对的便是“主动知识”。“主动知识”是我们每个人思考后所获得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这两种知识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我们每天从外界摄入的知识是我们思维的地基。当一个婴儿在牙牙学语时,他只是在模仿,机械地获取“被动知识”,而当他的大脑发育日趋完善,他的“被动知识”大量积淀,从而启发他进行独立思考,获得“主动知识”。
而当一个人进行独立思考后,他对外界的知识便不再“照单全收”,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性获得“被动知识”。这便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
可能有人会说:“在老师的传授下,获得的知识更广泛且更深层次。”首先,“更广泛”与“更深层次”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是自学吗?如果是,那么高斯学生时代在课上睡觉却解出数学解难题岂不是天方夜谭?再者,老师传授的方法,无论是口述、用文字,都是因为学习的人重视它,它才会铭刻进你的脑海,否则它只是人的一生中听到的话里的沧海一粟,你难道还记得某年某月某日食堂阿姨的一次闲聊?最后,即使死记硬背下老师课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份板书,如果没有深化理解,从心出发学习,将“被动知识”转化为“主动知识”,就很容易出现数学考试中10分与100分的贫富差距了。
当我们的“主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便达到了“量变”的阈值。我们会因思考不同而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至于是成为苏格拉底那样为时代所不容的哲学家,还是像牛顿一样用他的所学所思改变整个世界,乃至未来世界的发展,便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其一,便是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世界?其二,便是时代的局限性。若是在唐玄宗为杨贵妃千里加急买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时告诉他,空运荔枝一天就能到,天下人根本不用讽谏唐玄宗劳民伤财,那一定会被判下“欺君之罪”。
即使有时代的局限性,即使一时的境遇凄凉悲苦,我们也要坚持“主动知识”,将外界知识摄入与来自内心的知识有机结合,因为真正的伟大不会因一次贬谪黄州而被湮灭,山洞中人的理论在焚身大火之后至今仍在欧洲思想中留有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