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艳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国家职业生涯规划师。
/ 1 /
我的敏感——“强势”
“强势”这个词语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是个贬义词。成长的岁月中我不希望有人这样形容我,如果有人用“强势”用来形容我时,就会很快激起我的情绪。
Oh,你怎么能说我“强势”!我已经尽力有意避开它了,从行为到语言,从对自己的要求,到对交友的态度,我都希望这个词与我无关。
介意被说“强势”,这个创伤可能来自早年的父母关系,也可能来自以前的恋爱中,这么多年来我都快忘记它从哪里来,但是这也成为了我碰触不得的地方。
直到前些天我跟故友相谈。
她最近开了个店,还在创业初期,每天都很努力。她对工作的要求一向都很高,这次与别人合作创业,当她看到合作者的行为有所怠慢时,她就会指出来,并希望对方改变。
这样的做法使合作者感到不开心,说她太强势了!
但她却很自然地说:“他们说我强势,可我觉得我就应该强势,要不对生意不利,我不能看到却不说。”
她轻描淡写的、不经意的行为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她没有被这个带有攻击性的标签激起情绪,甚至她认为合作者对她的评价是对的,但重点是:那又怎么样。
想想,如果换做我被评价为“强势”,我应该马上会感到受了人身攻击,更可能会据理力争一番,可她好像什么事都没有!
这使我突然理解到,“强势”,这其实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形容词;甚至“强势”也是很好的,因为在朋友眼里“强势”有利于创业。可以前的我,为何深深地认为“强势”就是个贬义词?
/ 2 /
很多女人的敏感——“泼妇”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另外一件相似的事情。
一位非常温柔的姐姐,她待人善良、温和,平时说话轻声细语,而且学识渊博、工作体面,她有一天跟我说:“其实我吵架的时候很凶的,凶到我老公骂我是泼妇!”
我瞪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但同时又被“泼妇”这个词吸引。“泼妇”这个词我认为很难听,而且是自己的老公用来形容自己,那得多不开心呀!
所以我问她:“那你怎么跟你老公说的呢?”
她说:“我就跟他说,泼妇就泼妇,我就是泼妇,谁说我不能是泼妇的。然后他就没辙了。”
这个回应出乎意料,换言之,这绝对不是我的第一反应——她不生气,也不在意,甚至同意了这个说法。结果让对方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没了办法。
她的这个回应,说明她对“泼妇”这个词语,也是某种程度不介意的,甚至能认同,她不会因为这样的评价而激发她的敏感和创伤。
但我知道,对很多女人来说,被骂一句“泼妇”,一般会很介意,甚至激起愤怒。
或许,这世上其实本就不存在贬义词,只存在如何理解,如何认知这些词语和评价。当我们自己理解它是贬义的、不好的词语时,它就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的人际关系;当我们不认为它是贬义词时,它就毫无杀伤力。
我在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被评价伤害,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一个词语特殊的含义,允许了它来伤害自己?
/ 3 /
被隐藏起来的定时炸弹
这样的问题其实现实生活里非常常见。就像电影《驴得水》中,张一曼是为了让铜匠和他老婆回家,就故意说铜匠是“牲口”。
但这句“牲口”却引发了铜匠一系列的报复行为,还最终导致张一曼精神失常,生死不明。
张一曼
从心理学角度看铜匠,其实是因为铜匠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牲口”这个词触动了他内心敏感的自我评价,所以将这个词语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使他感到很痛苦,并随后将自己的痛苦转变成了报复行为。
每个人早年都会经历各种创伤,因为我们的生长环境不可能是完美的,这些创伤因我们的心理防御系统存在,所以平时都会将它们隐藏起来;但有时别人无意的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条评价就会刺激到这些深埋着的创伤,可能就会马上使我们感到刺激、痛苦、伤害、或愤怒,然后出现过激的反应或行为。
事实上我们是将父母的责骂声,家人的嘲笑声,被抛弃的愤怒感,被忽视的心酸感等,转化在了这些词语,句子里。我们赋予了它们特殊的含义,进而它们能够伤害我们。
其实每种标签都是可以被深度理解的——
当别人说“你太自私”,你也可以这样理解,自私可能是因为他早年有匮乏感和缺失感,自私是在说我很重要,如果让自私的人马上变得大度,反而可能会因强烈的匮乏感而使ta感到非常的危险和恐惧自己会活不下去;
当别人说“你脾气太暴躁”,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暴躁可能是呼唤对方关注自己的方式,获得缺乏的关注?如果让暴躁的人马上不再暴躁,ta可能会因为担心不被关注,而做出更严重的自残行为。(这里家庭暴力除外);
所以,当我们被一些评价触到了内在的强烈情绪的时候,我们其实需要的是被看到,被满足,被接纳;当这些情绪被自己安全的接纳,我们的匮乏感,不安全感才会被弥补,在满足之后我们自己就会放下这种情感反应模式了。
/ 4 /
觉察训练过程
如果《驴得水》里的铜匠能够早一点觉察训练自己,满足了自己内心的虚荣感,也就不用爆发式的报复张一曼,而最终酿成了悲剧了。
具体如何加强觉察力,去改变激起我们伤害感受评价背后的情绪呢?
方法很容易操作,首先在生活中保持觉察,慢慢地,你会你发现哪些词语和评价你会十分介意,在每次有所触动以后,回过头看看引起了自己什么样的情绪,去看情绪背后是自己怎样的需要。
然后在心里把它们的特殊意义去掉,将这些词语和评价看成一个中性词,再将它放在自己的身上,并同意自己就这么活。感受下是不是满足了你背后的某种需要,比如匮乏感,安全感等。
等满足了匮乏感,安全感等需要之后,对某个评价你就不再介意了,慢慢且多次地做,逐渐改善即可。
心理重建是个长期的工作,但一旦改善便终身受益,多次之后会使你发现自己对它介意的程度下降,而且生活上也会感到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