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不知不觉都过去两个月了,西游这个话题有点不应景了。之所以想到大圣,是因为几件关联的事情,这里面有两件还是最近比较火的节目,也算是应景。
一是上个月看了今何在的悟空传,这本书也有些年头了,但之前一直没完整看过,一口气看完以后有点惘然若失了好一会;再是在刚刚结束的我是歌手里面,听关喆唱了一首“悟空”,当时觉得这歌写得实在是好,和悟空传的感觉很接近,媳妇又把原版戴荃唱的放给我听了,觉得原唱更有意境;三是欢乐喜剧人的决赛里面,开心麻花团队演的“大圣归来”,里面还请来戚继戎伴着“悟空”这歌跳了段舞,先不说这个小品的好坏,感觉麻花团队至少是决赛里还在好好演的,其它好几个节目我觉着都是在比着码人,最后码人最多的夺冠了。
我这一代,还有比我年纪稍微大一些的,是西游记陪伴着长大的一代。小时候看的是86版的电视剧版西游记,成天跟个猴似的上蹿下跳。后来大一点了,开始出现对西游记的重新解构的“大话西游”,让我对西游记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接着就是悟空传和网络文学的兴起,看过悟空传的人可能不像大话西游那么多,但在一些圈子里也基本是横扫着影响了一大片,比如说我们的池建强老师代表的程序猿方阵。再后来西游的题材实在是太火了,游戏、视频、电影一大把,从我这把我小时候没付费看电影的钱基本全挣回去了。
对于西游记的重新解构,主要都在大圣的身上。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也是他让整个西游记生动了起来。为什么对于大圣的重新解构能够那么火?我觉得和现在已不是那么年青的一代人的体会是相关的。
就像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主人公总是有一种孤独感,所以能抓住一代人的心。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仅是有一种孤独感,还会常常有一种无力感。我们的物质生活比父母那一代要好上不少,至少大部分人衣食无忧,但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真正的自我。大部分人其实都走着同样的道路,这个社会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选择。要好好读书,要好好高考,要上一个好大学,要学一个好专业,要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就变成了现在的我们。好像这一切都没有什么错,但心中总像是少了点什么。
西游记中描写的关于大圣的整个过程,其实给我的也是一种少了什么的感觉。在西天取经之前的一段最让人热血沸腾,大圣搅得那帮高高在上的神仙们鸡犬不宁,明明有通天之术,愣是只能一步一步去取经,最后变成一个不过问世事的佛,世界还是那样,并没有因为西天取到经世界就彻底美好了。大话西游也好,悟空传也好,能一下走进了人们的内心,可能也正是填补了大家心中的一块空白。
关于西游的重新解构还会继续下去,或者会换一个角色、一本书继续下去,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群体内心空白的地方。能捕捉到这些空白之处的作品总是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