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地啃完了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在不翻看书本目录的时候,能记住的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很少,反而有印象的是各样生理学的知识。似乎总结起来所有的心理状态都能找到对应的生理基础。这本书适合在之后多翻出来对应的章节再仔细研究一番。
第二阶段的7到14章的阅读里,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障碍的信息特别留意。
震惊于婴儿与生俱来的能力,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开始有抓握的反应及能感受到疼痛;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的感官能力、社交能力及先天反应;让人感叹生命的奇妙。难怪圣经里会说,“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诗篇139:13)”
人之所以为现在这个人,是因为先天来自父母的基因和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要完成不同特质的成长,且着不同的阶段人形成的人格特质也会根据所经历的环境和基因的作用下不同。对于我们每个人所言,我之所以成为我,到底是基因的影响大,还是环境的影响大呢?这个答案或许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吧。
理解基因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在看周围的人和事似乎能够平和很多。看到不喜欢的人的时候,想想,只不过刚好他家有这个基因,他经历过的那些事情把他改造成这样了而已。也能更好的接纳自己,我之所是现在这个我,或许不满意,但是那也是因为我从父母那里遗传了这些特质,再加上我的经历把我改变成了这样而已。
想起之前看到的与神对话中的观点:我们拥有绝对的自由意志,我们的现在都是曾经我们做的选择的结果。但是我们的绝对自由意志中做相应的选择,是不是也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基因影响呢?不管如何,基因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环境我们做了选择的,不可追!可以做的就是在接下来要经历的成人期的各个阶段做好积极向上的选择吧。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决定什么样的基因会遗传给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在他的婴幼儿、儿童时期,给他一个安全可靠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原生的家庭中能够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为他们之后人生的亲密关系打好基础。
关注心理障碍,源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有在这样的苦恼中。自己也经历了人生的一些变故,曾经有怀疑过自己是否也有心理上的障碍。对自我的怀疑,归根结底源于自己对现在的人格特质不满。得益于心理学发展,看到自己问题的源头,也能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
而对心理障碍的探究,特别有兴趣。虽然书中一再强调不要用学到看到的皮毛去给身边的人下定论,但是在有意无意聊天中总能看到朋友一两条的特质符合心理障碍。
从医学上来解释,心理障碍只是与大脑、神经系统回路相关的不平衡相关。但是产生不平衡的原因有是什么呢?除了外因创伤以外,似乎更多的来源于心理经历。尤其产后抑郁,好友曾经差点轻生。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生理的吗?虽然生产的过程很是痛苦,但是也不至于伤到大脑或神经系统。归根起来貌似是因为当记忆含有强烈消极情绪的时候,记忆系统的时效性太过了,无法轻易忘记。这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情绪出动了某个神经吧。
关于心理障碍的分类,了解了原来之前所知道的太过片面。这一方面源于我们的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大家都在行动,很少有静下来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接受的教育相关吧,似乎在诸多的心理学涉及到的职业范畴中,关于心理学的教育只针对相关从业者,对于普通的人群来说接触甚少。
尽管心理障碍的分类很多,但是治疗方式确是从古自今比较统一。药物疗法、心理疗法。药物疗在市面上都快标准化了,百忧解和安定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部分人都吃过。但是他的安全性正如宣传一般效果么?我能看到的是好友在这两种药物的作用下头痛到难以自拔。或许咱老祖宗的智慧才是最准确的.”心病还须心药医”,从心理的角度出发的家庭治疗、社会治疗或许更有效吧。
历时1个月的厚厚的心理学终于啃完了,总会有机会再从头到尾看一遍的。期待下一本再心理学上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