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西夏根据真实心理沟通个案,改编的半虚构人性故事。
她:“学习不努力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会生活的很艰难… …”
我:“发生了什么使你认为你儿子学习不努力呢?“
她:“他每天看电视、玩手机、看和学习无关的书,从不学习(预习初一课本)。”
我:“是每天还是暑假期间?一天多少个小时呢?”
她:“暑假期间。时间不好说啦,算不准的。”
我:“你尝试大概估算、平均一下。”
她:“每天看电视三个小时吧… ...手机我放在那,忘记锁屏他就会抢过去玩。”
我:“你是说他暑假至今一个多月了,没预习过一次课本吗?
她:“... ...有四到五次吧”
我:“你体会一下,说'儿子每天看电视三个小时、一个月预习初一课本四至五次’和说’儿子每天看电视、玩手机、看和学习无关的书,从不学习’感觉一样吗?哪个更接近客观事实?”
这是一个带着儿子课题找到我的妈妈,儿子读完六年级升初一,因此没有暑假作业。她希望儿子趁着暑假在家自学,特地借了初一课本,儿子很抵触。聊天的过程她几次啜泣,对儿子“不努力学习”除了对儿子的愤怒外,还有对自己“教育能力不好”的委屈无助。整个聊天过程没有提到过老公。
做个案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用一个模糊的定义给某人贴标签的情况,这定义往往经不起深究。更关键是,如果我们未经思考、惯性贴标签,就极易对对方产生偏见、激化矛盾。试想,当一个母亲认定“儿子学习不努力”就极其容易聚焦”学习不努力“的行为,以此不断佐证自我观点。这里还存在“孕妇效应”。即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就是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买了红色汽车就更容易看到红色汽车,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
我们几乎都陷入在自己的想法里。为了更客观、理解的视角,第一步往往要对“事实和想法”下定义,以及达到共识。
我:“很好。为了更好的沟通,我们先区分一下事实和想法。诸如X地下午17:55分是晴天、此时天空有太阳,我相信无论男女老少、学历高还是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基督教还是佛教或无宗教信仰都会认可这一点。这就是事实,事实是不因人而异的。而想法呢,面对此时的太阳,有人觉得炎热有人觉得明媚、有人无所谓,这就是想法。想法是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想法,因人而异。”
她:“嗯,是的。”
我:“请问,面对儿子每天看电视三个小时、一个月预习初一课本四至五次,是所有人觉得他'学习不努力'还是有人这样觉得有人不这样觉得?”
她:“也有人不这样觉得吧。”
我:“有没有人觉得:哇塞,才看三个小时电视!反而觉得儿子很有自制力的?现在很多小孩一坐电视、电脑面前就是一整天!”
她:“有的,我们邻居小孩就这样,相对而言我儿子算乖的了。”,她仿佛颇为自豪,状态也敞开了许多,和我讲了些儿子的故事。往往当我们从个人情绪中走出来,更容易看到更客观的事实,就会发现之前不曾注意到的一面。
我:“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学习不努力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会生活的很艰难。请问这是事实还是想法?”
她欲言又止。讲起自己儿时故事。她出生于偏远的农村,小学时家里穷,被迫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她因此非常伤心。这么多年,从农村辛辛苦苦一步一步爬到县城,生活稍微改善一些,大半生艰难困苦。她吃了这许多苦,“吃了没文化的亏”,这么多年的经历令让她深切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她啜泣起来,“我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走出农村,不要生活在最底层。”
正是因为这样儿时的遗憾和伤痛,因为以她的人生经历来讲“学习改变命运”是亲眼见到的社会准则,所以她很难放下对学习的执着,她迫切希望儿子不再重蹈覆辙。
“嗯,我明白。你所有的希望归结为一点,其实就是希望儿子过得好对吗?”
她:“是的。”
我:“先不说你儿子学习不努力是你的个人标准和个人判断,且说,真的只有学习好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能过的好吗?”
她:“... ...也不是。”
我:“学习只是途径之一对吗?我们再来体会,一个公司招募员工,一定是冲着员工能够给公司创造价值。应聘时文凭顶多是个敲门砖,进门之后靠综合实力,靠给公司创造的价值。再说,任何公司都是求才若渴的,假如你儿子拥有能力,即使没有文凭也能够通过个人实力和魅力进入公司。这样的案例很多吧?我听你说来,觉得你儿子小小年纪,很有自己的想法。”
她:“是的。我儿子也很优秀,他很独立,基本不用我操心,我应该多夸夸他。其实我每次夸他都可以看出他很高兴,他就更愿意去做;如果我批评他,他就很抵触,很反抗… ...。”
以成年人的理智逻辑推理,显然考上好大学不代表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也不代表生活快乐无忧——诚然好大学、好工作可以增加幸福的砝码,那也是缘于好大学、好工作背后的品质。能上好大学、好工作当然很好,然而这只是路径之一,我们若以为只有这一条路,便会封死其他路的可能性。这就是限制性信念。
那天走后,我不禁陷入沉思。对于我自己,对于我的事业,对于我的未来,我其实也有诸多的自我标准、总结了不少所谓的人生经验,这些标准和经验一方面使我更好的同时,不也在局限着我吗?这些标准,是否会令我错过什么?更重要的是,是否会令我以标准衡量自己、局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