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入睡,醒来已是天色大量,匆匆吃过早餐便赶往会场。依然是人头攒动,前面已经没有了位置,只好坐在靠后的中间了。
还沉浸在“佛魔间”,不愿去听学员间的分享,却在一声轻柔的问候中不自觉抬起头,那个柔弱的小女子美菱老师站在了人群中开启了新的课程。
“爱不需要理解”,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以前是多么不认同,没有理解怎么能做到“爱”,或者说连理解都做不到又怎么会有爱呢?可是渐渐地我明白了做到“理解“太难,因为角色不同、视野不同、天赋使命不同,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去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当然得到的结果必然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都有一颗爱家人的心❤,在与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相处时,我们无法做到每一刻、每件事都理解对方,那么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支持和认可,是的,只需要支持和认可就足够了,不需要理解!爱,不需要理解,只需要支持和认可。当你和亲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如果没法理解时就试着仅仅支持和认可ta吧,这就是最好的爱。
回忆起在我的治疗室里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又有多少在不停地倾述”谁能理解我“?”都是ta不理解我才这样“、“我不理解ta为什么这样做“……关于爱的主题是人生中最大的课题,其中“理解”是这个主题中的主旋律。我们在试图相互理解中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以至于相互消耗着、无奈着、挣扎着……
我们常常为了理解某事、某人而去剖析、解析、分析、了解,找一些道理、知识,来共情,尝试做到理解。但有太多的时刻我们无法了解他人的思想或感受,我们无法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合理的解析,我们按照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去做事,期待能得到某些“我们以为的……”,却发现有时事与愿违,感叹“别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我为别人做了这么多他们却这样对待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样我们不是“别人”又怎么知道、做到“别人”的思想与感受?是的,心理学中强调“共情”,一个好的咨询师或治疗师一定有好的共情能力,可即便是心理学的泰斗也不能做到100%的共情。
在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中写到: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许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不曾做到理解,又怎么能要求或祈求他人完全理解我们呢?
问题也就来了,如果不能理解,爱、亲情、友情、工作、事业等等怎么办?
当我们带着爱去面对这一切时,所需要的就是“支持和认可“。是的,“支持和认可“就足够了。
就如今天一位妈妈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要照镜子十几分钟,以前常常因之指责儿子“你一个男孩子照这么久干什么?”妈妈无法理解儿子的行为,反过来儿子也无法理解妈妈的唠叨:“就这点事儿天天说,至于吗?”
现在换成妈妈每天提前十分钟叫醒儿子让他不因“照镜子”而耽误早餐,儿子在妈妈唠叨时回答“好,知道了”。整个家庭氛围和母子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一个员工不理解领导为什么这样那样的要求,只是照做(支持和认可),或许有一天当这个员工位置改变时突然发现“原来是这样”,理解到当初领导的安排。
一位病人不理解医生为什么要开这样的处方以及这样的建议,但他照做后病就好了……
是的,太多太多生活中我们无法理解的人和事,需要慢慢来,先支持和认可,或许不久那个“理解“也会到来。
理解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当我们无法一下子做到时,就试着先去支持和认可对方吧。
一切都是虚妄幻相,你看到的、听到的未必是真相。就让一切如实如是地自然发生,花开需有时,我们只需静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