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和一个90后小弟弟聊天,他对现在的工作不是非常满意,甚至都不是他想做的,我问他喜欢什么,或者想做的是什么时,他多少有点犹豫了,最后他说了句,“我会很努力的,只要我有了方向,真的!”
在民间有种普遍的观点,那就是越早树立自己的目标就会越成功,不是有耶鲁大学的一个实验,说是有明确目标的的1%的学生最后成为最顶尖的人才,较为模糊的10%成为中坚力量,剩下的毫无目标的都成为了普通人。虽然,这个实验后来证实是人们臆测的,但是这种感觉还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我们都比较认同以下观点:“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能贯穿始终是很幸福的。”一方面你可以和其他人拉开差距,最重要的是,会少很多困惑的时光。而且从逻辑上讲,很多人一辈子都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也是非常正常的。
但在现实中,我们的目标处于长期混沌状态,是一种常态。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回顾下,我们小时候的目标往往都是一种概念,比如科学家、宇航员之类。父母和学校也并不会在意具体的引导和实践。最有意思的是,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很多人选择的志愿都是想当然的,大家只会在意是是否考上,以及什么档次,哪个学校。有很多非常开明的人认为,很多时候,志愿都不重要,选择哪个城市反而显得更为重要。这个倒是事实,从事非专业的工作,可能越来越普遍。
很多人一直到大学毕业,才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走向,这个说不上早晚问题,毕竟一直以来都有某种惯性的流程在指引着自己,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自我思考的开始,所以,大学毕业后再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刚刚好。过早的设定目标,可能会让自己错过更好的风景。但是,面对迷茫期该如何应对呢?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每个人都会经历三四个城市,若干个行业。所以我们可以尽量多的去尝试,很多东西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未来每个人都理应成为一个超级个体,也就是不能用单一领域或职业来定位的人。可能还是有人会疑惑,担心不会选到最合适的,其实我们不必过于低估自己的可塑性,这个就类似于婚姻,谁能保证幸福的两口子就一定是最合适的呢!更多的还在与日常的经营和实践。
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是幸福的,但并不意味就一定成功,人的认知是在不断进步的,比如我们看10年前自己的想法,会有很多自己觉得极其荒诞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成长了,而个人的目标这种事情,也会因为外在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保持一种时刻进化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乔布斯对iPhone的打造,由于他长期对禅宗的痴迷,才有了后来的iPhone极简主义格调。由于在大学期间,旁听书法课爱上了各种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才有了后来iPhone的字体美感。
我们现在努力做好的一切,在将来都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没有人会肯定自己一定就从事现在的行业和岗位,但努力是必须的。假如罗永浩没有铺垫好早起的理想情怀和个人魅力,他跳行做手机根本就拉不到合伙人。杜蕾斯的创意文案、卫龙辣条的大尺度风格、网易的炫酷H5等等,同样也因为非目标的付出,获得了超额的回报。没有目标?这个不是不努力的理由,反而需要更加努力,也许努力后,目标就有了呢!
内容来源: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