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能倒流,每个人都希望回到过去,把做的好的,更精更好地做一遍;做的不好的重新修正,再重新往好里做一遍;如果生命能重新来过,每个人都愿意对孩子的养育换一种方式方法,争取有限的投资换回最大的回报……
母亲的邻居,是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妇,还有一个大学快毕业人的儿子。夫妇住在路旁边的一个单元的一楼,夫妇把家里大卧室的外墙打了一个门,当作菜店,其余的卧室、客厅和厨房租出去了,而他们的老父亲正好这半年该轮流到这个儿子家,如今没地,只能住地下室。
周围邻居有的人议论地下室阴暗潮湿,晚上还没有电视;也有的人议论,老人家上一辈里,可能有不管老人的先例;也有人议论,这对夫妇做的不好;更有人议论,老人有三个儿子,养不了一个父亲。
假设时光能倒流,假如老人能回到自己中年时代……
老人的中年时代背景没有交养老统筹这一说;没有商业保险这一说;没有全职太太这一说;没有电子平台这一说;没有多余的钱这一说;没有如何养生这一说。能说的是如何解决温饱,养育孩子长大。
如果时光能倒流,老人能做的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下功夫。
世界名著《乱世佳人》中就有一段描写男主人公白瑞德的,为了给女儿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收起了一贯的玩世不恭,长期的居住下来,每次带女儿外出的时,总是很绅士,很礼貌地给每一个认识的太太们点头致意,热心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在当地赢得了相当好的口碑。这就是言传身教,优化育人环境。孩子的成长,主要是家庭,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的人格就越完整,成绩也会越好。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俗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感恩教育从小要灌输,即使没得到同意就出生的孩子也要感谢父母的生育之恩;慢慢养大的孩子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接受教育的孩子要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成年之后要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
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更改一个孩子的命运,也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有些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无法自己亲自带孩子,把孩子寄养在双亲那里,和孩子一年半载才能见一次面,给孩子讲故事,说道理,开玩笑、扮幽默、做游戏,一切亲子教育都无法展开互动。
不是要质疑老人是否全心全意,也不是质疑老人的教育方法,真的是,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儿童阶段就是要在好的环境中愉快地生长;学生阶段就是该好好学习,树立自己的理想;中年阶段就是该有责任地对待家庭,努力工作,养育孩子;老人就是该好好养生,安度晚年。如果老人带孩子,在价值观、知识结构、语言等方面和年轻的父母比是有差别的。如果年轻的父母能和孩子在一起,共同进餐,经常和孩子交流,家庭的、相近的价值观就容易形成,这样才不浪费父母和孩子的时间。如果到了该学习的时间不好好学习,该恋爱的时候不谈恋爱,该生孩子的时间不生孩子,那父母和孩子都要用更高的成本去弥补阶段性带来的缺憾。
最好的是:在孩子三岁前后,身边有一个对生活严谨又有生活情趣的父母,养成好习惯;九岁前后,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性的权威性父母,教会孩子与他人交往,并愉快的接受小伙伴,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在十三岁前后,身边最好有一个引导型的父母,教育是先严后松,形成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观;17岁前后,身边最好有一个民主型的父母,引导孩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健康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守望”孩子为主。无论什么样的年龄段,感恩教育始终贯穿在其中。
如果能回到从前,希望那位老父亲先看到这篇文章,希望用二十五岁的生理年龄结合五十岁心理年龄养儿育女。
要坚信,拥有百万,敌不过教育失败,等于投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