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上朝的时候,一般都喜欢头戴金冠。而且帽子前还有很多门帘,看起来十分有趣。其实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冠,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下面系着红绳子,前后都有垂下来的玉帘。
冕冠,是古代礼冠文化中最贵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就曾写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佳句。据说炎黄二帝,是最早开始戴冕冠的,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形成规则,到了周朝时期,天子戴冕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并不断完善。
冕冠的材料十分奢华,一般由旒(liú)、綖(yán)、冠武、玉衡、玉簪等组成,其中的旒就是前后帘子。一根旒,就是一根五色线,前后各12根,一共是24根。而王公戴的帽子,上面的旒前后各9根,侯是7根,爵是5根依次减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等级制度的森严。但是到了后来,旒只有帝王可以拥有,其他的官位一律去除旒的装饰。
而旒上面还都串上了玉珠,玉珠的颜色是朱、白、苍、黄、玄顺序串成。
据说,旒的发明是为了提醒皇帝,作为一个统治者,要纵观全局,有大局观,同时也能包容瑕疵,就像是透过这些门帘去看事物,总是有一些遮挡,但是皇帝要心如明镜,不可因为一些遮挡就被蒙在鼓里。
这种说法主要是告诫皇帝,要有帝王的样子。如果你慌张不已,那么头上的旒也会晃动,这样就失去了帝王的威严。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很多专家学者都认可,就是皇帝戴冕旒,其实是为了遮蔽面目表情。因为十二道旒挡住了皇帝的面部。因为没有面部遮挡,这样在上朝的时候,有的大臣会别有用心,留意观察皇帝的表情,然后见风使舵,专门讲好听的,报喜不报忧。
为了杜绝小人作祟,皇帝就把自己的面部表情遮盖住,使得下面的臣子无法看到皇帝的表情。当然,有时候一件大事发生,皇帝也会惊慌失色,被群臣看到反倒是失去了皇帝该有的威严样子,自从有了旒,皇帝就没必要时刻都克制自己的内心情绪,也不用担心失去帝王的仪态了。
皇帝头上戴的叫冠,冠上面要加冕,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搓板,叫延,珠帘就是挂在延上。严格地讲,冠和冕是两个概念。冠,很平常;冕,则大不同。它显示尊贵,显出身份,所以,汉语里于是有“加冕”“卫冕”之类的词汇。《说文解字》里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帝王那排珠帘,一般用五彩丝线穿五彩珠玉串连而成,标准的科学称谓叫玉藻。这个珠帘的根数可是有讲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从视觉的角度看,悬挂在眼前的珠帘,显然是会影响视线的,那为什么还要挂呢?
东方朔先生曾对此解释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因此也有“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成语。
为什么要特意遮住一些帝王的眼睛,堵塞他的耳朵?这位东方大人又说了,那是为了让皇帝兼听公正,做皇帝要有皇帝的样子,所以必须时时正身。做帝王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大德之人,忽视和赦免人的小过失,千万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完美无瑕。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挂在天子眼前的这个珠帘,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过分较真,该睁只眼闭只眼时也要睁只眼闭只眼,难得糊涂嘛!中国的人情世故哲学,那可是无比深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