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起“运动”一词,相信大家脑海里跟我想到的差不多,大概就是跑步、游泳,瑜伽、跳绳、各种球类运动之类的。如果进一步发问,散步、伸懒腰、靠墙站立这些算运动吗?好像是,能活动活动筋骨,但又好像差那么一点感觉。
周一开始订阅的【为孕而动】有氧运动(上),一直拖到周日才学完。正好近期《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列入阅读清单,今天先总结一些关于运动的小知识,等看完书之后再复盘复盘。
运动的定义,指物质存在的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我们常说的运动,一般分为3种,即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练习(Exercise)、竞技运动(Sport)。
02
当我们准备运动的时候,可以根据三个因素来制定自己的运动计划。
第一,目的性。当我们健身时,究竟是为了什么?减脂还是增肌,休闲放松还是提升心肺功能。提到健身的时候,一般有五项身体要素:心肺功能、身体成分组成、柔韧度、肌肉耐力、肌肉力量。而心肺功能的训练是最重要的,他不单单有利于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对其他四项身体要素都有好处。比如锻炼心肺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减少身体脂肪、提供身体的柔韧度、提升肌肉耐力和加强肌肉力量。
第二,可量化。比如我们经常说有氧运动要保证在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5次,而健身房的大部分课程,动感单车、瑜伽、形体、舞蹈等课程都是安排每周固定的次数,每次45分钟左右。普通人正常的健身计划中,最好也具体到可量化的程度,这样一周、一个月、一年下来,自己的运动数据清晰可见。
第三,具备一定的强度。运动强度指动作时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是决定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之一。影响运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练习的密度、练习的间歇时间、动作速度、练习所负的重量、要求投掷的距离、每次跳高的高度以及动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03
提到运动,大家经常会提到有氧和无氧,两者有哪些区别?哪些属于无氧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有氧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无氧运动?这些小困惑,其实就连经常运动的人,都不能保证完全区分开。在此,先卖个关子,也期待【为孕而动】无氧运动(下)。
有氧运动,主要是心肺运动的训练,主要包括跑步、动感单车、游泳等提升心肺功能的运动,它可以增强身体供给氧气的能力,提升肺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
具体来说,心肺运动主要有5个方面的好处:1.增加基础体力(即心肺功能),让我们看起来更精神;2.增加血液循环能力,运动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皮肤越来越好;3.改善能量代谢状况,促进新陈代谢,保持精力旺盛;4.提升乳酸阈值,减少肌肉酸痛的状况;5.提高燃脂效果,对于减肥、减脂人士来说,简直就是福音。
既然心肺运动这么好,但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越运动身体越累,然后就坚持不了多久,或者感觉不运动的情况下身体状态更好,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遵循运动科学的规律:适宜的运动强度能有效地促进身体机能的提高,增强体质。但如果强度过大,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反会使身体机能减退,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04
如何简单的判断自己的运动强度呢?课程中讲到了3个方面:喘、酸、软。
喘:即运动中自己呼吸感受。比如有的人刚跑2圈就气喘吁吁,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就需要降低自己的轻度。适宜的状态是,运动时刚好有一点气息急促的感觉。
酸:与乳酸阈值相关,一般通过肌力训练可以提升。比如经常不运动的人,运动后经常出现腰酸腿酸的情况,就是第一天运动强度偏大,因循序渐进,慢慢提升运动强度。
软:即身体的柔韧度。现在很多人都在流行练习一字马,甚至把一字马分成了青铜、白银、王者、星耀等级别。不同的运动强度也是根据自己的柔韧度逐渐增强的。
以上是简单的自我判断,教练在课程中给了我们可计算的公式和具体的建议。
1. 关于燃脂心率,可以用卡式公式来计算,运动心率区间=[(220-年龄-静态心率]×运动强度+静态心率。
比如一个人30岁,静态心率68次/每分钟.选用强度百分比:最大心率之60%-80%。 运动心率区间即(220-30-68)×60%+68=141和(220-30-68)×80%+68=166。
2. 具体的建议:每次运动60分钟,每周2-3次,或者每次运动30分钟,每周5-6次,保证每周运动150分钟。
最后,分享《幸福的方法》中的一个有趣的理论: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获得的东西,不会给你带来幸福感;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得不到的东西,只能给你带来严重的挫败感。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呢?在挑战和努力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既要在挑战目标的引导下努力去做,又能通过努力实现挑战目标,此时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最强的。
这个道理在运动时也是一样的,健身的本质诉求,就是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之外还有精力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