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王阳明的心学。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到其内容的博大精深。
当然不是说王阳明心学的内容艰涩难懂,相反其核心内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
关键是其内容既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冲击,也能在具体生活中加以实践运用。而实践的效果因人而异,全凭自己是否真正有所体悟,是否真正走在致良知的路上。
由于内容比较多,打算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
01 王阳明是谁?
02 如何知行合一?
03 四句教解析
04 王阳明心学的现实运用
今天这篇文章首先介绍王阳明的传奇人生,也就是第一个方面:王阳明是谁?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浙江余姚人。因其曾在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修行,自号阳明子,因此大家称之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武双全、成就斐然。
在功业方面,他为官数十载,平定江西匪患、宁王之乱、思田盗贼,封新建伯,追谥文成。要知道在明代,除了皇亲国戚之外,无军功不得享爵位,文官封爵更是屈指可数,王阳明做到了。
在思想方面,他集心学之大成,开创姚江学派,教书育人,门生遍天下。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思想甚至远播日本、朝鲜等地,由其门人弟子记录平日对话、语录、书信而成的《传习录》更是成为经典。
守仁格竹
王阳明格竹子是哲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典故。早年,王阳明一心想成为圣贤,他深学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看到朱熹的“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须要去格出来”,王阳明于是就去格了竹子。
这一格就格了七天七夜,天天盯着竹子看,期待“道理自会闪现”,最后竹子之理没格出来,自己倒是病倒了。从此,王阳明开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
龙场悟道
1506年,王阳明因为反对当时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地处现在贵州修文县,崇山峻岭,环境恶劣,少数民族混杂。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平定江西
1516年,王守仁调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江西)。当时,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谢志山、池仲容、詹师富等造反代表占山为王,接连发生暴乱,前任巡抚文森一看局势不对,托病离任。
王阳明抵达江西上任后,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多地的民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横扫詹师富,收服金龙霸王池仲容,攻破实力最强的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
随后完成招安,建立一系列行政制度,安定了当地百姓,创建了南赣剿匪的奇功。
擒获宁王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当时王阳明奉命前去福建剿匪,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造反。
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同时用计让宁王生疑,宁王有半个月时间在南昌城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
正是有了这宝贵的时间,宁王贻误了战机。在宁王出兵攻打安庆,直逼南京的时候,王阳明果断进攻南昌,逼迫宁王回师救援,然后兵分五路进行偷袭。
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仓皇溃逃。宁王后来重整旗鼓,和王阳明军队决战,王用计火烧宁王连锁舰船,最终宁王被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
自此,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
立院讲学
王阳明创建“心学”后,一直致力于他的心学思想传播,甚至在他指挥打仗期间,也经常神态自若地给弟子们讲学。到1525年,他在绍兴创建了阳明书院,其弟子也开始讲学,传播“王阳明心学”。
1527年9月,王阳明在赴广西平叛前夜,在天泉桥留下了心学“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同时也是简易明快了解阳明心学的工具,更是阳明心学的“天机”,这部分内容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王阳明的一生远不止这些,还有他新婚之夜跑到寺庙去找大师彻夜谈心的趣闻轶事;还有之后在做两广总督时平定思恩、田州的丰功伟绩;也还有他与弟子们畅谈心学时留下的经典语录等等。
王阳明是一代传奇,可传奇也终究会谢幕。1529年1月9日早上8点,王阳明病逝于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一条船上。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平静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