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清泉,可以濯心
一一巜远去的故园》,从未远去的记忆
手头摆放的,是李国星先生的巜远去的故园》。
带着欣喜与回忆看完了先生的作品,然后转发到同学群中:
"啊,国星先生写的就是我们的故园,那里有灿若云霞的紫云英,有略带甜味的麻䅝!"一任职国内投行的同学说道。
"看了李先生的作品,我想到了鲁迅的百草园和朱自清先生的巜背影》。"一驰聘于商海的老总同学不无感慨。
⋯⋯
我呢?李先生的故园就是我的故园。我们儿时居住的地方仅隔一个池塘。先生说:那塘里有团鱼,有乌龟,有白鳝⋯⋯而我仅仅是后来在语文课本中知道:我们的故园"鱼鳖鼋鼍为天下富",但我从未亲眼见过。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从不知道的物种丰富的故园。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故园有多美吧:
" 我的家乡曾经是紫云英的海洋。春天到来的时候,紫云英撑起脆绿的小杆,将紫红色的花朵一齐举起来,满田满野。在暖洋洋的阳光里,花草的芬芳无处不在。孩子们在花草丛中嬉戏打闹,仰面朝天,真是‘醉眠芳草’。"
"仲夏时节,绿树荫浓,百草丰茂。田里的稻禾青葱碧翠,地里的棉苗嫩绿茁壮;篱笆上的豇豆开出紫白色花儿,像蝴蝶;坟滩上的南瓜开着黄粉色花儿,像喇叭。天蓝日丽,沙暖泥融;蜂飞蝶舞,生机勃勃。我们这群孩子在野外抽秧儿(白茅未开的嫩穗),掐麻䅝(野蔷薇的嫩茎),摘红麦泡儿(成熟的覆盆子),有时也捉蜻蜓,有时也捉耀火虫。"
读先生文章,我觉得如品清泉,可以濯心。
( 一 )
初读之,沉醉于先生的朴实淡雅,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中。
语言风格有幽默风趣,有华丽典雅,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先生的文章如同白居易的诗文一样,不识字的幼儿与老媪均能读懂,家长里短,乡言俚语,信手拈来,充分展现了鄂东方言的魅力。"麻䅝"、"抽秧儿"、"麦泡儿"⋯⋯这些词语如同陈年佳酿,该醉倒多少远在异乡的游子?当初我们学习老舍的巜骆驼祥子》时,老师告诉我们,老舍是语言大师,他的巜骆驼祥子》里,随处可见到老北京的原味儿口语:"亲切、新鲜、恰当、活泼、俗白、清浅……"这些个词语用在李国星先生的巜远去的故园》里,同样适合。先生成功的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在一起,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先生状物记事,贴切传神:
"还有的黄梅人不用工具,只腰上扎个布袋子,在夏天的太阳下,穿越碧绿无涯的稻田,走过豆禾茂盛的田岸,找到一个清水池塘,坐下来静静的观察塘水。不时响亮地拍几下巴掌,又静静的观察塘水。发现水面冒泡泡,轻轻下水凫到冒泡的地方,往水里一钻,就捉起一个团鱼。上岸来装进布袋,又扎到腰上。后来有人用团鱼枪了,说是枪,并不打子弹。丝线上安装铁钩和坠子,卷在一根杆子的轮子上,发现水里冒泡,用杆子将铁钩“咻咻”地甩出,然后转动轮子把丝线收起,线上的铁钩就从水里钩起了一个团鱼。"
这类文字在文章中很多,写事则细化动作,延长过程,状物则细腻描摹,如在眼前。干净清新的文字自然与先生恬淡平和的心态分不开,栩栩如生的画面自然与先生细致的观察、多年的生活经验分不开。
先生文字平白明净如一泓清泉,读之令人沉静。
(二)
再读之,沉醉于先生的悲天悯人,恬淡平和的处世理念。
先生文中塑造了很多形象:有物,也有人。写物细致,写人传神。蚂蟥这种生物历来是遭人厌弃的,我小时候赤脚在水沟里玩儿,就遭到蚂蟥毒口,那时不知道蚂蟥是可以拉下来的,就傻站在岸边,泪水涟涟地看着它们狂吸我的鲜血。后来也学会了大人们的方法,抓到蚂蟥,拿石灰腌,亲眼看到它们的身子由圆滚滚胖乎乎顷刻间变成空荡荡,干瘪瘪,那叫一个解恨!
先生也写蚂蟥:
"给牛捉蚂蝗的时候,我的一只小腿上突然一下刺痛,我知道这是一条小蚂蝗咬我了。小蚂蝗咬人没经验,猛地一口咬得人生疼,一疼痛就发现了蚂蝗;老蚂蝗有经验,悄悄爬到人身上,轻轻咬开皮肤,吸满血后不声不响滚下去,等到人发现瘙痒流血时,已经不见了。"
读到这里,我竟没了童年的仇恨,倒是心疼起那没经验的小蚂蟥了,也欣赏于老蚂蟥的"老谋深算"。我知道,这是先生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悄悄地种下了悲天悯人的种子。先生文中,处处可见他对动物的悲悯:惨遭黑哥毒打的黄牛,不得不做人盘中餐的黄狗,被抄家的喜鹊,遭人厌弃的乌鸦⋯⋯先生用他的文笔启迪人们:人应该怎么与自然和谐相处。
先生写人,刻画的是乡里小民,有唱歌谣的伯母,爆脾气的婶娘,一生为兄弟操劳的大堂哥⋯⋯人物鲜活真实,纯朴自然,重情重义,刻画的正是我们的故园大地上最勤劳朴实的乡里乡亲,看见了他们,就是看见了自己。
先生 悲天悯人恬淡平和的处世理念是一捧清泉,滋润了游子们如荒漠般的心田。
(三)
三读之,我佩服于先生的身处市井,不忘忧国的济世情怀。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国星先生在文中写道:"为了渐行渐远的童年,为了逐步模糊的故乡,为了濒临灭绝的生物,我愿意做一些回忆。 "
先生写巜远去的故园》,正是"文以载道"。或许当下的我们会为工作忙碌,会为生活奔波,会为房价焦虑,却恰好忘了生养
我们的故园也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模糊,给予我们衣食的土地戚戚长叹。先生以在野之身,布衣之份,为我们的故园摇旗呐
喊。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故园》中,先生突发奇想:"我小时候就想将来发明两棵树,一棵棉花树,年年长出棉花,大家有衣穿;一棵稻谷树,年年长稻谷,人人有饭吃。父老乡亲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大家也不用下水田,自然就不怕蚂蝗了。"听闻蚂蝗绝迹,先生由衷高兴。
"位卑未敢忘忧国","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正是先生济世情怀的写照。
先生现在行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美名早已传遍蕲黄广。先生行此一业当足以养家。然先生工作之余,不忘笔耕,或许,是用医术医"民之身体",用文字医"民之灵魂"?如此,则善莫大焉。
先生身处草野,济世安民的情怀是一汪清泉,足以洗濯滚滚红尘。
合上巜远去的故园》,我觉得,故园从未远去,记忆从未远走,它,就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