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学习钢琴快2年的时间,一路上磕磕绊绊,练练停停。为了能够详细地了解他的学习状况及学习进度,我特意抽出时间,陪同儿子一起学习。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和儿子早早就来到了老师家里,等着开始上课。
“天天,你不能让曲子没有灵魂。”老师同儿子说道。
儿子眨巴眨巴眼睛,看着老师。
“每位音乐家都有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又有他的个人故事,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来表达他的情感。”老师继续讲解道。
“什么是情感?”儿子茫然。
“哎呀,就是我们钢琴后面张贴的那张情绪图谱——喜怒哀乐愁等等。”一旁的我看在眼里,着急补充道。
“所以你应该去感受曲子的节奏,感悟他所要表达的情绪,然后你要把自己想象成那位曲作家,向你的听众把这些演绎出来。”老师认真的看着儿子。
儿子接着抬起手,钢琴声在房间回荡起来。
我是位音乐爱好者,平常有事没事喜欢带着耳机,一得空,便带上耳机开始听音乐。像这种纯音乐,特别是这样的外国知名钢琴曲,这些年听的少了。
在数字化年代,所有电子产品都有了一个叫“推送”的功能,它抓取用户的习惯,然后推送相同性质的东西给到用户。因为熟悉,所以很容易被感官系统所接纳,让你倍感舒适与亲切,但也因此少了接触其他差异产品的可能。
日常音乐中,有曲有词,有的时候喜欢一首歌或是因为它的曲,或是因为它的词。这些音乐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欣赏,可以在喧嚣的环境下欣赏。
而这种无词的纯音乐或许只能在宁静的环境下才能够细细品味。
“你听,这个部分悠长婉约,像在和你说悄悄话;你再听,这个地方像两个人在吵架,你一句我一句,谁都不让谁;这里是吵着吵着,慢慢一个人停下来了,紧接着另外一个人也开始缓和;最后,这个部分是非常欢快的,节奏轻盈愉悦,像不像他们和好了?”老师一旁引导儿子。
我细细的聆听着,第一次这样来感受一首曲子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原来作曲家们都是用生命在谱曲,用灵魂在演奏,骤然心中对这些曲作家敬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