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风
1
秦香莲的故事人尽皆知。流传下来,陈世美已经成了负心薄情的代名词。
陈世美与秦香莲结为夫妻,并育有两个孩子。陈高中状元之后,隐瞒原郡有妻有子的事实,被招为驸马;后秦香莲携子来认,陈世美怕东窗事发,派手下韩琦追杀母子三人,韩琦不忍,又无法交差,被迫自杀。如此欺君罔上、杀妻灭子、逼死韩琦三宗罪状,依大宋律例,当斩。
难就难在,陈世美已经成了陈驸马,有皇姑、国太、乃至皇上撑腰。
在与囯太的交锋中,包拯有一句唱词“看起来国法没有人情重,头上压了一层又一层。”一面是人情,一面是律法。
这种情况下,包拯能做到依法行事,是法律的胜利。
《三侠五义》中说,包拯,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起字“文正”,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
百姓期盼公道,所以有了“青天”,有了开封府的三口铜铡。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没有实现的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在艺术中有了充分表达,君明臣贤,家国太平。
有一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一个并不理直气壮的李雪莲一路告状到了京城,扳倒了县长、市长。如此荒谬的一件事,从下到上,都在以各种方式,妄图封住李雪莲的口,而不是去真正关心一下,这个李雪莲,你到底有什么不平?为什么一定要告状呢?
有没有一位青天敢像包拯一样,舍得头上乌纱,理清来龙去脉。尊重程序,尊重法律。
2
窦娥没有赶上这么一位青天,她就要含冤而死,于是在刑场上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秀才,上京赶考无钱还债,将女儿卖与蔡家做童养媳,不料丈夫早死,窦娥与婆婆寡居,张驴儿父子逼迫二人改嫁,阴差阳错之下张驴儿一碗带毒的羊肚儿汤药死了自己亲爹,却指证窦娥杀人。
《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写这么一个故事,想必关汉卿也会身负压力。那样的时代,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民族矛盾尖锐,官吏们无心正法,百姓有苦难言。
曾以为以窦娥的死作为全剧结束,悲剧氛围将会达到最高点。但又想,如果最终不能沉冤昭雪,窦娥的三桩誓愿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三年后,窦娥的誓愿一一实现。她的一缕冤魂,托梦给身为廉访吏的父亲,案件得以重审,张驴儿及县令被严惩。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握着生死权。人间有怨无处伸,窦娥希望借上天之力惩治恶人。老百姓希望过安稳日子,但在朗朗乾坤之下,她们只能借助鬼神的力量诉说冤屈,令人唏嘘。
窦娥死了,但是她的精神胜利了。
3
1984年的戏曲电影《五女拜寿》,捧出小白花越剧团的五朵金花,更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
户部侍郎杨继康因朝堂严嵩专权日久,甚为不满,于是乞骸骨颐养天年。可他不料族弟杨继盛诛奸不成,反遭满门抄斩。而他,亦受牵连,全家逐出京城。
这一变故,就发生在他六十岁生日大宴上。树倒弥孙散,满堂宾客转瞬走个精光。
遭驱逐的杨继康带着夫人,开始了千里投亲之路。从京城到苏杭,尝尽世态炎凉。老大是个孝顺闺女,想收留爹妈得不到丈夫同意;老二是个势利眼,把爹娘当作一对老叫花子,五十两银子就要打发出去;老四老五倒是想给爹娘养老,可是公公畏惧严嵩报复,不敢收留。
南京郊外,他们去寻养女三春。风雪交加,主仆三人栖身破庙,翠云讨饭未归,夫人拉着他投河自尽。
“天寒地冻,冻不死落难人,我心中还有一点暖火温。”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唱词,时常浮现在心底。如此走投无路的境况,这句唱词不啻与黑暗中的一丛熊熊燃烧的火苗。亲人、朋友已经站在了严嵩一派,他的满腔愤怒,化作心底最坚实的信仰。冤屈没有昭雪,奸贼没有严惩,我怎能轻易去死!正是这一点暖火温,支撑他走投无路时坚定的活着。
这种不失节操的士大夫精神,几千年来从未中断,即使处在混沌黑暗的政治危局之中,仍有岳飞、文天祥……仍有杨继康在黑暗中等待一丝曙光。
还好,他身边还有忠心的丫鬟翠云、孝顺的养女三春,更有立志除奸的女婿邹应龙。胜利属于他们。
人情冷暖、世间正义。这部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华得戏曲,算不算得一部主旋律。
4
《清风亭》的张继保被雷劈死了,大快人心。
张继保本是张老夫妻在清风亭捡到的一名弃婴,含辛茹苦抚养到十三岁,一个肉包子都要留给他吃,为的是将来老有所依。
张继保得知自己的亲爹官居侍郎,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立马就要离去。张老夫妻苦苦挽留,继保允诺:将来做了大官,定要接养父母前去享福。
张婆婆想儿子哭瞎了眼,每日到清风亭等候。终于有一天,高中状元的张继保,路过清风亭小憩。夫妻俩前去相认,张继保却把他们当成乞丐,不肯相认,只扔下二百铜钱。
老夫妻悲愤至极,一个撞柱而死,一个气绝身亡。张继保亦被暴。
雷劈的一幕,将全局推向高潮。清朝戏曲理论家焦循在其著作《花部农谭》中讲到,他幼时观看演出,农村观众“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铙鼓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
为什么观众对这种故事有如此强烈的反应?除去以雷殛而死有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更多的是,对惩恶扬善的本质拥护。
5
戏曲与电影,本质都是讲故事,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戏剧里人物属性泾渭分明,非黑即白。所谓脸谱化,“生旦净末丑”,观众一看就能分辨好人坏人。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的因果报应,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晓人情世故,又在无声处教化民众。我们看戏,喜欢才子佳人成一对,良善战胜恶势力;更喜欢有冤能伸,有仇能报;我们向往安居乐业的小日子,更向往清官能吏、天地正气。
理解戏曲讲什么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不同的时间欣赏同一出戏,会有不同的心境。戏曲如一面镜子,照见你的生活。我们从戏里窥见忠孝礼义,接受最朴素的价值观表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