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朋友圈里全都是对《无问西东》的好评,所以上周末抱着很大的期望去看了这部电影。或许是期望太高,看完以后还是有些失望。诚然,影片的亮点不少,有许多引人深思的细节。但叙事线索的联系过于生硬,片段切换太快,因而内容过于散乱、空洞。
作为清华百年献礼,《无问西东》的几段故事可以说是合理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到本世纪初,人物跨文、理、医、商多领域,一代人影响另一代人,在这过程中清华精神也得以流传。全片的定调无疑是积极向上的,传达的核心思想在于:人生于世,要面对自己的真实,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作为清华建校百年的纪念影片,《无问西东》具有现实性价值,它警醒每一个现代人置身世俗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始终保持对自我内心的真实。影片回溯上世纪的历史,但回归点仍在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世俗世界中的不同的价值判断的博弈。能将镜头聚焦于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这种人文关怀在国产电影中是难得的。
就故事本身而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都算不上出彩。138分钟,4段故事,这决定着每段故事的展开不会太深入,几乎都是点到即止。这也可窥见创作者在创作时的目的性,人物服务于故事和主旨本身,人物也就必然缺乏生命感和立体感。吴岭澜受到校长梅贻琦的点拨以及泰戈尔演讲的影响,选择听从内心,在文科领域坚持学习与探索。而吴岭澜也成为了沈光耀的老师,他告诉沈光耀“不要忘记你的真心”,后来沈光耀在国家危难之时舍弃了所谓的“孝道”,成为一名飞行员,最终毫不犹豫地为国献身。陈鹏是当时沈光耀空投食物的孤儿,他自始至终不曾有过半点犹豫,在他心里,爱是第一位的,他宁愿舍弃研究所的工作而去守护王敏佳,也甘愿在王敏佳遇到心仪的对象时主动退出,王敏佳成为众矢之的时,他毫不犹豫地赶来,要做“给她托底的人”。陈鹏将李想骂醒,“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后来李想牺牲自己救下了张果果的父母。而张果果面临的则是职场危机和做善事的困境,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行我所行”,“意料之中”地获得了快乐。
为了完成“爱我所爱,无问西东”的主旨,用众多的人物和故事撑起这138分钟,创作者很费力,但也很无力。看完138分钟,我似乎看到了很多东西,但似乎又什么也没看到。情节的转变太过机械,人物为主旨而存在、为主旨而变化、为主旨而升华人格。而人物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不知道,或者说,我们知道“是导演让他这样的”。故事本身不够深入、缺乏立体人物的刻画、叙事线索联系生硬等等,让《无问西东》缺乏力度、缺乏美感。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受到现实生活的触动,而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与力量的人物与故事,自然而然地传达出艺术和精神上的美感。而《无问西东》显然不是,创作者先描摹出一个宏大的主旨,再通过众多的人物试图撑起这个中心,显得突兀、奇怪。
除此之外,我想谈谈片中的小人物,就是许伯常和妻子黄淑芬。对于许伯常和妻子的这条叙事线,我不清楚他们年轻时的情感状态如何,但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这对夫妻可以说是“貌离神离”,二人不像夫妻,连亲人也不像。许伯常对邻居友善热心,对妻子则冷若冰霜;最扎心的是,妻子发现王敏佳没气儿了以后逃回家,刚巧碰上回家的丈夫,前一秒丈夫还满脸笑意,目光与妻子重合的那一秒就立刻收敛了笑容。这当然推动了妻子跳井自杀,但创作者想表达的似乎不仅是这一点?妻子为何要诬陷王敏佳勾引丈夫?我的第一反应是,她想要得到丈夫的关注,她去诬陷丈夫的学生,正常情况下丈夫应该会出来澄清一切,但他没有。黄淑芬太坏了吧,观众们都看到了这一点。黄淑芬的恶来源于对丈夫的爱得不到回应,诬陷王敏佳无非是试图引起丈夫的关注,或是为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找到一个发泄口。她对丈夫的爱走向了极端,甚至于变态,变态到学生写作文时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她也记得清清楚楚。她根本没想害死王敏佳,王敏佳死了,对黄淑芬来说唯一的出口也就被封住了,她挽不回丈夫的一点点爱,这世上再没有支撑她活下去的理由,于是最终选择走向深渊。而许伯常呢,他认为“人是可以变的”,他也确实变了,变得不爱黄淑芬了。黄淑芬不接受悔婚,他只能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她,她诬陷自己的学生,那就随便她闹好了。许伯常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将妻子黄淑芬推向了深渊。其实啊,许伯常和黄淑芬,谁都算不上“恶人”,只是他们活得太执着、太自我,黄淑芬爱得太努力,许伯常冷漠到了骨子里,谁也不肯后退一步,才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在所有的人物中,这两个角色似乎更立体,也更真实。但创作这两个角色似乎也是为了推动王敏佳和陈鹏爱情线的发展?我想,如果单挑出这两个角色创作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也会很精彩。
总体观之,《无问西东》仍然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演员的演技在国产电影中至少算得上是中上水平,而除开情节结构上的硬伤之外令人感动和惊喜的点也不少,这一方面大家也都谈了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