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艺馨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副吊儿郎当、放荡不羁的叛逆青少年形象在脑袋里栩栩如生。谁都曾经历过离经叛道的时期,对待这样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会抱有一种宽容心态的。尤其像我这种,根红苗正的好孩子、好学生,是没有机会满口脏话、打架斗殴的,书中的描述看起来很过瘾。
一花一世界,一书也一人生。书里永远有电视里看不到的场景、想不到的人物形象,捉摸不透的事实真相。看书的过程就像活过了主人公的一生,心有所思、身有所触。跟自己大相径庭的主人公,更能激起读书兴趣。可能最近看了几本外国小说,对翻译过来的文字已经无感了,渐渐体会到了国外作家真实的心境,读起来没那么排异了。
一位骂骂咧咧的叛逆期少年,面对学校和社会,没有半点留恋。从学校到家里,行程中的心路充满了暗黑色彩。唯一顾念的是两个小崽,一个是死去的弟弟,一个是活蹦乱跳的妹妹。大人的世界在他看来都是假模假式,充斥着虚伪,无趣又恶心。亦父亦师的长辈对他的关怀,只一个动作,却让他竖起汗毛高度戒备。不得不佩服主人公的联想与想象力,一个动作、一幅场景,在他面前演成了一出戏。
书中语言絮絮叨叨、心理怪诞不经,嘀嘀咕咕、碎碎念念~突然想起某人的语言和体裁风格,百度了“村上春树”,原来如此~之前真的忘记了村上是塞林格狂热的追随者!原来看书真的能把握住一些文字以外的东西,不似村上领略到塞大师的文笔精髓,却也摸到了两人文学功夫中相通的架势,像武术中被称为“魂”的东西。
不像有人说的,看不进去这本书,而是带着些期许,希望主人公有些转变,希望结局有些异类。可看到最后,反复翻转空白页,生怕漏掉了结局,原来这样就是最后了,看起来没说出来什么,可能是不想再说什么,就像老塞自己所说,写作是他喜欢的,但只为自己写。他并不想这本书得到关注,不料却成了优秀人或边缘人的圣经,甚至两起著名谋杀案的凶手,都视自己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可能这就是天堂地狱存乎一念间吧,看过了发泄了,对叛逆的自己有了交代,这就是正向力;看过了难介怀,对厌世的自己有了支撑,这就是负向力。
像书中一位长者所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看破但不说破,失望却不绝望,能平静忍韧地活着就是了不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