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李世民的调研报告
刚起兵的时候,刘武周因为太清楚李家父子有多厉害了,所以从起兵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想过攻打太原,碰触李家父子这个大霉头。
李渊时代还没掌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高级理论。刘武周不犯李家,李家却不肯放过他。
刘武周刚打进雁门,李渊就开始做表面文章——下令整顿城防,一副准备坚守的样子,做给王威、高君雅看的。
紧接着就是李世民的调研报告,主旨就是拿刘武周说事,500宫女白送突厥人,可怜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娃子,晓得去了高山草原深处不能适应,所以被驱赶去的路上个个哭得梨花带雨、好不凄凉啊。
李世民的调研报告当然不是真的关心那些宫女,不过是想借题发挥、营造一种氛围:非他李家出面出兵干预、征讨叛贼刘武周,不足以稳定大隋江山。
兵从何来?隋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太原留守掌握一定的兵权,但动兵打仗,必须先上报朝廷,获得皇帝批准后才能正式用兵。
李渊想找到借口,以合法的名义壮大李家军的实力。
李世民的借口隐藏在调研报告中:打胜仗,足够多的兵员是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太原驻守兵力太少,向朝廷报告,征调中央军过来讨逆?太原距离扬州(其时隋炀帝杨广巡幸在江都,即后来的扬州)3000里,山高路远来不及啊!
别急,李世民的调研报告很全面,最后给出了最优方案:就地招兵买马,扩充太原军事实力。
“这个事儿别咱们父子私下决定,拿到会上去讨论,集体研究决定了才不会授人以柄。”老谋深算的李渊对儿子讲完道理,转身要求传令兵下发通知:召集守将牧令开会。
这是一次高级军事会议,参会人员个个身着唐军制服,正襟危坐。
“今天开会,讨论一个重大主题:刘武周等‘寇势日逼,要及早为计’。”李渊坐在留守大将军府军事会议室主席台正中央,全副戎装冷峻凛然、不怒而威。
“刘武周这混小子太可恶,突厥人太可恨,我们岂能坐视不管!”李渊早就想好了,必须给这次会议定个调子。
“刘武周自雁门进窥,攻占楼烦,盘踞离宫。我是太原留守,如果放纵刘武周不加诛讨,就等于没有做到守土有责,这是要定死罪的呀。可是,即使现在太原边境告急,发兵也要中央的批准诏令,皇帝远在江都,这一个来回得要多长时间?就怕远水救不了近火哩。”
“诸位看,我应该怎么办?”李渊说着话,眼睛扫视文武将官,目光转到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俩人身上就停住,意思是“你们俩带头发言倡导一下。
有人紧盯你看,岂能假装不知,可是王威、高君雅并不傻,只是对李渊的心思还没有完全揣摸透,此时不想先开口。
两人不开口,扫过来的眼神就由注视变成了逼视。这时,有人站出来大声说话了:“为了国家的利益,留守应该专断独行。”此人是司马刘政会。
刘政会真会抢抓机遇,一般开这种高级别的军事会议,主要领导不发话,只能按照职务大小依次发言,比司马级别高的将领没发言,再怎么说也轮不到一个小小的司马先开口。
但特殊情况基于领导的特殊需要,此时的李渊,太需要有人站出来挑个话头,而身边的裴寂、李世民、刘文静等一干人此时恰恰最不宜先开口。
刘政会的抢先发言不仅帮了李渊的大忙,还让自己迅速进入领导的视线,为今后飞黄腾达打开了机会的通道。
大唐国立,李渊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就颁布了“太原元谋功臣”名单(见《旧唐书》),刘政会以“卫尉少卿”名列其中。
这是官场通则,逮住机会在领导急需时露一小脸,好处大大的有。
“将在外,君命尚且有所不受,留守负有河东一线保境安民的责任,必须早作准备,出兵讨伐叛贼。”有人开了头,跟着说话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总的意思很明了:赶紧扩充军队,准备打仗。
王威、高君雅不能继续充傻装愣了。
“大家的看法都差不多,却是以早日剿灭乱贼为上策。我想是这样的,可以一面上奏申请中央批准调兵,一面就先发兵,这样分头行动,君命戎机就可以两不误了,留守你看呢?”
“啊呀,王将军这办法高明。对了,君雅兄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自然是要迅速抓住戎机。”高君雅除了附和再也找不出其他词了。
“那么好,我决定照两位将军的意思来办。”李渊玩阴的,顺坡下驴抓住现场的氛围定调子:“既然诸位的意见一致,那我就以诸位的意见为建议。”
李渊故意停顿一下看看会场气氛,然后接着发表重要讲话:“不过话说回来,要想出兵讨贼,必须一鼓荡平,免得刘贼武周四处窜扰,危害民间。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各位赶紧回去准备吧,我还要跟王、高两位将军再细致商议,回头再发通知。”
李渊这招够狠,不但实现了自己名正言顺招兵买马、培壮实力的小心思,还将以后一旦隋皇帝追究蓄意谋反这只屎盆子扣在了王、高两个大傻瓜头上。
王威、高君雅这俩人傻吗?未必!因为接下来李渊也被人抢先一步。
这位捷足先登者名叫李密,以雄才大略说动群雄共同起事,很快就攻克了洛口仓。于是急忙在地图上大笔一挥,圈地当国,自封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