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明娟
这段时间我总结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在有时特别厌恶自己的孩子的,看到他做什么都不顺眼,提起他甚至有种咬牙切齿的愤恨,那种厌恶就像你面对的是一堆垃圾一样孩子一无是处,你想赶苍蝇一样想把他马上赶走。
然后我就分析,为什么我们那么厌恶自己的孩子?我分析了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愿意。
第一就是因为厌恶的转移,首先,是我们厌恶别人的转移。有时候我们特别厌恶身边的某个人,通常是跟你朝夕相处的亲近的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不想,不敢去厌恶他们。比如对你特别好的父母,你会想他们都对我这么好了,我怎么能厌恶他们呢?所以你不能。比如与你千挑万选的伴侣,你会想他都这样优秀了怎么好厌恶他们呢?所以你不想。比如你需要在经济上生活上依靠的家人,表现出对他们的厌恶,你的生活会一团糟,你的经济会陷入困境,所以你不敢。
那么,怎么办呢?这些我们厌恶人跟我们一样与孩子日日相处,所以孩子身上难免会沾染他们的某些特性,比如爱好,说话的语气,生活习惯等等。由于我们不能,不想,不敢厌恶那些人,我们就把厌恶转移到没有反抗能力,弱势的孩子身上。厌恶他们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即发泄了自己厌恶的情绪又不受因为这种发泄而给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这是大人没有勇气和责任的一种妥协的办法,而被厌恶的孩子就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其次就是自我厌恶的转移。在我们并没有完全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身上的某些特征是自己都厌恶的。孩子跟我们在一起生活,他们会感染我们好的一部分,同样也会潜移默化的感染我们不好的那一部分。当我们自己厌恶的自己那一部分在孩子身上完全体现的时候,就像你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邪恶一样,你对他的厌恶变怦然而来。
这个比较明显的就是很多的母亲对女儿的厌恶,因为重男轻女的传统,使得很多母亲在做女孩的时候由于性别的原因不受家里重视,甚至被家里人厌恶嫌弃。在成人有了女儿后,母亲就会把小时候受到的这种厌恶投射在女儿身上。
第二就是对自己过往的不接纳。孩子跟我们在一起度过相当长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并不是事事顺心如意的,所以他们承载了我们或痛苦,或耻辱的诸多记忆。看到他们就想起我们不堪回首的经历,所以我们厌恶他们。这一点在婚姻不顺利的家庭比较常见,一方被抛弃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因为孩子的长相,行为,习惯等等像抛弃你的那个人就对孩子深恶痛绝。
还有就是我们自己克服的某些习惯,特性和行为,我们自己进步之后,孩子依然停留在我们之前的阶段,我们因为不接纳之前的自己而厌恶他们。
第三因为孩子没有满足我们的期望。这种期望从大的来讲包括,没有考上你期望的学校,没有达到你期望的收入,没有得到你期望的工作,没有在你期望的时间完成结婚生子买房子等人生大事。这种厌恶通常会发生在把自己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的许多家长,他们因为自己的梦想没有完成就希望孩子接过来完成他,在孩子也没有完成梦想破灭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厌恶孩子。
我还发现这其实还包括生活各个层面的小的期望,比如你穿什么衣服,怎么洗脸,穿鞋子的方式,穿哪件衣服,坐哪个凳子,怎么坐,做饭的多少,咸淡等等包罗万象。孩子一旦没有按照大人的方式,没有达到他所要求的度都会激起他的厌恶。这种基本上存在于控制欲望特别强烈的家长身上,你会看到他们对孩子时时泛起的那种厌恶。
分析了这么多之后,我就想,当我们厌恶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我看到的通常的反应就是对他发火,打他,骂他,贬低他。那么我们是否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我自己的经验,当我们厌恶孩子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告诉自己,他是无辜而弱小的。他本来什么都不知道,他身上许许多多的特性都是我们赋予他的,绝大多数他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即便他有什么不当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带给他的。其次,他是弱小的,那么弱小的他们承载了我们对于别人,对于自己,对于过往的厌恶,承载了我们期望落空的沮丧本身就是不对等了。
然后我们去处理分析,他做了什么?我们厌恶的点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对这一点如此的厌恶?分析完之后你就发现,你对孩子本身的厌恶只有那么一点点,完全不至于采取那么过激的行为。甚至你会对孩子生出同情,为他们得到那么多不公平的对待而愤愤不平,甚至给与他这种待遇的恰恰就是你自己。
我最后再提一点,就是在家庭有矛盾的时候,比如婆媳之争,夫妻相斗,孩子很容易沦为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比如婆婆或者媳妇有一个人任由孩子啼哭希望对方先于自己去照顾,比如夫妻拉锯战的时候要孩子站队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想取得斗争的胜利,希望自己这一方得到优势,没有人在乎孩子的感受。因为孩子是弱小无辜的,所以往往受伤害最深的就是孩子。这样的场景我见过许多却无可奈何,心里感觉非常的不好。所以我认为那些家庭有矛盾的人们,作为成人自己去处理矛盾就好了,不要把孩子牵扯其中,并尽可能保证孩子受到少的伤害。矛盾中的双方其实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对孩子的爱的,这一点与他们的矛盾并没有绝对的冲突。
无论生活的道路如何,孩子都应该承载着我们的爱成长起来,是的,我们的人生会有许多的挫折和不顺心,然而这些是与孩子无关的。作为成人面对孩子的时候要知道,哪些东西是我们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孩子的,哪些东西是我们交互的,然后处理自己的,放开孩子的,只与孩子交流我们交互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