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忘记隔离第几天了,上海的疫情起起伏伏,也没怎么看新闻,倒是家人在微信群里截图告诉我们生活的区的疫情情况,他们很关心我们的状况,朋友也陆续发来微信问候,感受着这些温暖。
上午上完身体舞动课后,明显感觉疲倦了,喝了一杯茶也不提神,需要暂停,身体需要安静的休息,我告诉孩子自己有些累,需要睡一会儿。
起来后丈夫将午饭已经做好了,有前几天我去超市备的食材之一-鸡爪,孩子很喜欢吃,还有洋葱炒蛋,”两个菜够吗?”“再炒一个吧,这样吃的更加尽兴点。”我拉开冰箱,看到盒子里还有一个鸡腿菇,娃娃菜,千张也有一点点发暗了,需要尽快吃。
两个菜痛快地被端到了餐桌上,配上了啤酒和牛奶,他们要今天一边吃一边喝,仿佛要庆祝什么,庆祝什么呢?庆祝食物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庆祝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吧。
细细想来,这段不能外出的日子里,食物和家人带来了别样的乐趣,看似每天日常重复,尤其在厨房的时间大大增加,我们在做饭-吃饭-洗碗循环当中找到了某种秩序感,心灵也获得了安静的擦拭,越来越简单,有时候也挺讨厌,但洗完看到空间焕然一新的样子总是很欣慰。不管怎样,总归要去承担呀。
此刻我感知自己能量复原了,麻利地抽开白色砧板,切起千张来,一条一条的再对切,圆柱体形状的鸡腿菇顺着底部圆状切下去,白白的,一片片的,再搭上淡黄色的娃娃菜;打开抽油烟机,炒过洋葱的锅还算干净,简单的冲了一下,倒油点火。三种家常食材即兴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变软,冒着热气,微微地撒了点盐,差不多可以出锅了。
我记起了,这段时间密集地在厨房以及食物的互动中,我涌出了对平常生活不一样的情感,在烟火气中得到了一份疗愈。
从三月十三日开始,大儿子生日会的第二天,婆婆带着小儿子回老家后,我们就过上了这样完全在一起的生活。在共同的空间里,学习,工作,休息,活动,吃喝拉撒。我对家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成了家的这个空间的新的观察者和塑造者。孩子在一开始上网课的不知所措吭哧吭哧慢慢地找到了感觉,只是他需要玩伴的内心渴求很强烈,毕竟是个孩子,他希望有伙伴一起玩耍。丈夫工作的客户里面有确诊的,不过他看上去比较乐观,一天打好多电话给他的客户同事们,互相打气,安排培训来鼓舞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但我也察觉他内心也是有压力的,面对这样的停摆和未知。
我们仨开始吃起来,外面咚咚咚有人敲门,原来核酸不需下楼做了,医护人员上门做,一楼有邻居检测是阳性,整个楼都需要封了,一家五口,听说孩子的爸爸有同事确诊后被感染,爸爸呆在家中单独空间里,奶奶在楼组微信群里发声,希望居委会将确诊的儿子尽快接走,她担心着未成年孙子的安全,我猜想她的诉求很快会被解决,虽然暂时还没有得到回应;政府发放的物资也到位了,挺丰富的,洋葱、苹果、萝卜、青菜还有咸肉,丈夫将这些物品摆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人儿的形状,在家族群里分享着。家人关心着我们的健康。
前几天下楼去做核酸检测,排队的间隙,有机会和同楼层的邻居们交流,一位老人站在队伍里,自言自语着:“我七十九了,旁边的是我老婆,七十五岁了。”,“人老了,毛病都有了,不中用了。”
“他有肿瘤,我是癌症患者,约着下周去化疗”,旁边一位穿着蓝色防护服的人出现了,她利落地站在老人旁边,挽着他的胳膊,“你们有什么事,可以找我,只要我能办的到。”
“谁都有老的时候,我做志愿者10年了,人人都有老的时候,老哥哥,没关系的。”
老太太取下眼镜,头发花白了,让我帮她健康云里预约核酸,我开心能为她做点什么,手机老旧的原因,来来回回点了几遍,顺利弄好了。老人放心了,接着和我们聊起来,队伍排的很慢,“我们两个女儿都在市区,已经帮我在医院约好了,下周去。”“真是老了,毛病多,没用了。”,“我老伴的手机不是智能的,没法约二维码,”,“没关系,不用担心,我会帮你的”,志愿者阿姨信心满满地站在一边给力地给到支持。“谁都有年轻的时候,也都有年老的时候,都理解。”
“我的母亲去年也走了,她九十多岁”,我记得,我经常在电梯里会碰上手挽着手的母女,看上去让人羡慕,老爷爷说道,”她妈妈走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我很少哭的,她妈妈走之前的那段时间,还在为我打毛衣。“
那一刻,我有种流泪的冲动,心中涌出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只是短短下来做核酸的功夫,可是我感觉我经历了好多,心灵深处的颤动。虽然大家在这个楼里生活很久很久了,见面也会打招呼,可是从未好好的了解彼此。
对老人的敞开分享有种感激之情,刚刚看微信群组里的聊天,志愿者阿姨已经在帮两位老人寻求帮助了,病情不能耽搁,需要按时去医院接受治疗,居委会也已经许诺派人来接一楼的阳性患者去新的地方隔离了,孩子奶奶一颗担忧的心暂时放下了。希望疫情很快可以过去,老人的病可以顺利地看好,顺利地康复,家人重新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