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已是第三遍了,每一回都有不同的感悟。本书虽然是大篇幅讲沟通方法,但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修心读物,它就如从内心通往外面世界的一座彩虹桥,通过对自己的觉察,达到对他人乃至万物的觉察;通过爱己到爱人,再到平和与慈悲。
下面是我对本书的总结和感悟。
何为非暴力沟通
暴力一般包括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两种,后者是隐性暴力,对人的伤害性更大。比如
精神暴力中的语言暴力可以激怒受害者,使他们做出暴力反抗。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语言中隐藏的暴力,那么我们为促进和平所做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
非暴力是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改变谈话和聆听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非暴力的沟通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非暴力沟通的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要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二是要全身心的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非暴力沟通有四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是一个中性的,正面的词语,语言主张,不绝对化。描述观察时,不带评论语句,可以使用“每次”“曾”。
感受的根源在自身,常用的感受句有:“我感到……因为我……”用这样的句型,就可以与我们自身相联系。有时候说出感受,会让人觉得是示弱。但是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在谈到感受的时候,尽量不要让人感觉到批评意味。因为批评是提出主张,批评的结果往往会遭到申辩和反击。
需要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它是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找到自己与他人真正的需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历个人成长的三阶段:“情感奴隶”“面目可憎”“生活主人”。人只有成为独立个体之后,才能找到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请求则必须是具体的、目的要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又希望别人做什么”,同时要注意反馈。反馈的目的是了解自己表达清楚没有?我们在用到请求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命令是请求未满足之后的批评和指责,通过他人的内疚引发“服从”或“反抗”,指向是他人的不乐意。
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时刻能体察并应用四要素,以达到内心和谐,让爱融入生命。
我的随感
非暴力沟通与其他的工具书不同点在于,它是道与术的结合。涉及的方法与技巧,对应的都是内在心理的诉求。从道到术,再从术到道,几个循环之后,才能融会贯通。
这几日,总在想也许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远方的柏油马路;另一条是通往心灵的蜿蜒小路。刚开始,我们都会选择那条貌似可以去很远地方的大路,我们加速马力一路疾行,顾不上看跑两旁的风景,我们以为只有远方才有心心念念的所求之物。可是,开到路的尽头,才发现是一条断崖路。于是,再折回来,走上那条盘山路,小道崎岖泥泞,但在每一转弯处又会有柳暗花明之后的惊喜。越走越高,越高就越可以看到山下通往外面世界的大路,要么是断头路,要么是死循环。于是,越来越明白人生的美好归途,不过是在心路上笃定前行,以达到内心平和与喜悦。
而非暴力沟通实质,就是一种修心的方法,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件事的结果观察,分析其中蕴含的感受与需要,从而提出具体的请求。《非暴力沟通》里的方法看似简单,要做到实则不易,必须时刻觉察、保有正向思维、能用一连串的问题深入自己的内心找到真实感受与需求,并允许请求被拒绝等等,但是如若我们真的掌握了其中奥秘,就能开打制约我们的无形束缚,更为自如的生活。
分享《非暴力沟通》里面学到的2个方法1个认知:
方法1: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一是我们需要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二是大声的提出请求;三是换一个环境。
方法2:掌握人生的主动权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将它列在纸上。
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他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你在所列的每一个项目前都要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一旦承认某些行为是你选择的,就填写以下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 )是因为我想要 ( )”
认知:赞扬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