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大雪纷飞,窗内读书静思,偶有感觉,特以记录。
以前看到语文试卷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我总是不以为然、嗤之以鼻,甚至觉得:语文被这样固化,实是一种悲哀。更有调侃称:把这些题拿给作者,估计他自己都做不出来。然而,今天,我却突然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好的作品,它是活泼的,有生命的,且生命是生生不已,可以一生二,二生三,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它带着强大的感发力,呼唤起我们心灵深处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是读书的自由,更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个妹妹,我好像见过"于是我们心中有了自己的林妹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朦朦胧胧的伊人形象便在我们心中各有千秋;而"二十四桥明月夜",让我们在喧嚣中有了自己独有的心灵栖息地,由此,我们才得以感知:读书,真好!
而今天重读《论语》,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于是有了子贡的联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与孔子的"绘事后素",于是有了子夏"礼后乎?”孔子把子贡的"做人贫穷而不卑屈谄媚,富有而不骄傲"上升到"做人穷而不忧、富而有礼",子贡马上就联想到了"一块璞玉,把它雕琢得晶莹圆润,从而把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子夏的疑问"素的白的怎么会是最有色彩的呢?"孔子回答:只有洁白的质地,你才能涂上绚丽的色彩了,子夏马上会意:人,最基本的是保持内心的本质,尊敬一个人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外表的形式礼节都是次要的。于是孔子大赞曰"赐也,始乎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者""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认为能与他谈论诗歌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但我们要注意:孔子的学生再怎么联想,孔子都是教他们往自己的政治理想靠近。
我们再回到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题的标准答案,是不是国家在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想框进一种条条框框中,让你符合当下的政治意识走向,这也是国家统一读书人思想的一种渠道呢?既然"作者之用心都未必然",但是国家选拔人才还是采用这种方式,以一种标准答案的形式把你的思想框架进来,回想两千年的封建帝国选拔人才的方式,四书五经的圈定,四书五经的解读,后来朱熹的唯我独尊,不正是对读书人思想的圈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