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原本是清代文人黄景仁的一句自嘲之诗,未曾想却在后代的文人中流传甚广。
文人,大众意识里,就是弱的代表。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上阵不能杀敌,居家不能小康,唯有一张三寸舌,是为无用。
战国便有儒、道、墨、法百家争鸣,
孔孟老庄、墨子韩非,都是各派中的巨擘,
而这其中,庄子貌似最为无用。
若论之无用,先必谈其穷。
孔子穷过,曾困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米饭滋味,也会有富裕时也会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致……
陶潜穷过,却还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依旧可以日日饮酒高歌归田间……
更不论王摩诘、白乐天、苏东坡……即便宦海沉浮,也能雅而精致的活着……
老子曾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间的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而言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因无用,有用才得以彰显。
《庄子》篇中有,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中林木因为非良木,因其无用而得以存世,成为参天大树。这便是无用之用!
世人眼中的无用,恰恰便是庄子选择的有用。
在庄子看来,无用之用,恰为大用。世人皆汲汲于富贵、功名、利禄,在这条拥挤的大道上困顿一生。庄子反其道而行,选择旁边无人走的小路……
世人拼命追求的,他弃若敝屣。
世人不屑一顾的,他却视若珍宝。
庄子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自由……
虽然面见魏王的时候,庄子粗布破衣,面露惫态,被魏王揶揄,却丝毫不露赧相,而是自然驳回,“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比做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对于他来说更重要,拒绝楚威王的请求,拒绝在乱世之中做一个无法左右自己的傀儡,而是甘愿在贫困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介思想自由的平民。生活可以贫瘠,精神却需要绝对丰盈与富足,甘其食,美其服,做小国之寡民,这是庄子。
以世俗的眼光看庄子,他或许是无用的;
以世外之心看待庄子,庄子却是一个十足有用的智者。
庄子追求精神的逍遥无待,不同于儒家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
《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浩浩然如冯虚御风,恰是思无涯。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追求精神的逍遥,即便如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也不过是一场异想天开,对于现世的生存没有丝毫益处。
从精神的层面来看,庄子身处红尘之中,心却早已在红尘之外。临渊看秋水无涯,入梦化蝶为仙人……即便枕边妻离世,庄子亦能鼓盆高歌……在他自由的精神世界里,生活本就是一场经历,生死无隔。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更是飘然如仙家,逍遥在世外。在他汪洋恣肆,瑰丽奇谲的文字里,意象之外又有意外之象。
正是因其无用、无功利,庄学便有一种精神之托的快慰,反而自成一种独特的美!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浪漫飘逸的李太白……
游历四方的苏东坡……无一不是在内心住着一个庄子。所以他们的诗文之中,总有一种逍遥自在!
美学大师李泽厚也说过,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内心永远是庄子。摒弃一切功利的念想时,他们更愿意是一个御者,乘风而去,在天地之间自由游弋,没有丝毫的杂念,只是静观这个世界。
(十九世纪西方唯美主义代表)奥斯卡.王尔德便极为推崇庄子。在他看来,庄子除了是一个文学天才之外,更是一个哲人。
“庄子毕生推崇‘无为’的伟大信条,并且指出一切有用之物的无用……将行动化为思考,将思考化为抽象,这就是他狡黠而玄妙的目标。
亦如康德所说,“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
美,有它的自生法则。
在美学层面上,但凡伟大的作品,或是让人感到愉悦的美都不是刻意为之。
实际上,美都是无用的,庄子所言无用,实际上是将心归于自然的一种自然之美。
不以心为形役,世间一切都自成其美……
春日慢行田间,可为一朵花开而惊艳……
晨起看朝阳,可为初升之日而落泪……
断桥残雪……青砖黛瓦……一笔斜阳写下羊大之美字……唐朝仕女……宋朝瓷绘……笔墨山水……看似无用,却收纳了中国的千古。
能带来精神之愉悦,亦是用,能果腹御寒,亦是有用,用抑或是无用,全在本体的认知与感知,一棵粗壮的老臭椿树……一个硕大无朋的葫芦……一位逍遥不羁的庄生……俱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为大用,无用之美为大美,不过是因为世界美得云淡风轻,却含着生命的冲动而已。
——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