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里面讲了一个国家级选手的父亲,培养出一对国际冠军的女儿的故事。
影片看了前一部分之后,我有个疑问萦绕在心上,作为主人公的父亲,好歹也是国家级的摔跤运动员,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拿到国际奖牌,却要把没有完成的目标强加到女儿身上,让女儿去完成?
遥想父亲当年
一个强壮的小伙,通过摔跤一步一步走向国家比赛的冠军,当他拿到这个冠军后,他面临选择了,是一心一意的继续比赛,还是另谋生路,回家结婚生子呢?
"当你的盘子里没有了食物,你吃什么,你的奖牌,没有人在意你是摔跤手 ,我给你找份工作吧。" ----教练给的建议
“你为什么不摔跤了 ?”
“摔跤给了我荣耀,然而它并不能给我金钱,所以我在这里工作。” 他给朋友的说法。
这句话是父亲对别人说的,也许是父亲只能对别人这么说。
他能抱怨当时周围人劝他,安家立命,养家糊口吗?
他能后悔自己当时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吗?不能,因为当时他也没有认识到拿国际冠军对于他的意义。过了些年,知道为什么的时候,自己已经离开国家队了,没有资格参赛了。
社会支持系统
影片没有直接反映父亲训练摔跤的过程,但是从女儿训练的过程中,能看到一些端倪。
影片中女儿的训练场地,很能说明问题,父亲在训练女儿的时候,众乡人,恶毒的嘲笑,父亲不为所动,为什么?
因为父亲当年也是如此,在乡下,练摔跤,算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甚至他在国家队的教练,也认为摔跤不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他走过的路必然是充满了痛苦和挣扎,因为没有人支持他继续走下去,他能坚持到国家队的比赛已经很不容易了。即便他能走上国际比赛,内心的恐惧,缺乏对国际冠军的渴望,也会让他败下阵来。
女儿就幸运些有父亲一直的支持。
机会窗口
剧中讲到一个女孩结婚的年龄在14岁,其实印度的法定结婚年龄女孩18岁,男孩21岁。但是在乡下印度的实际结婚年龄都是偏早的。
一个人,真正能用于自己去闯自己的事业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就在在成人后到结婚前的一段时间。
片中,女儿的同学结婚前哭泣,是因为她没有自己去闯事业的选择权。女儿们受到这件事情的感触,认识到到父亲的伟大,由被动训练,化为主动训练。
男孩幸运一点的是,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去闯事业,但是时间不长,这就当年父亲面临的问题。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父亲选择了生活,当他意识到原本可以站到最高点的时候,他已经不在国家队了,而且还拖家带口,没有了机会。
我们知道第一和第二的差别是巨大的,要么让全世界都知道你,要么默默无闻。
这个也是父亲后来认识到了。
该不该让下一代实现我们的理想?
** 这个世界太多人的悲哀是,当你在场时候,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才是当下的你最重要的事情,所有人只是不停的告诉你,你不行,你不行,你不行,你为什么不行,你该去做别的什么,……终于有一天你发现,你其实当时可以的时候,你已经输了,因为你错过了机会 。**
但是你积累了认知,这个认知,对于现在的你没有用了,但是对于未来的孩子还是很有用的,你要保护他们不会其他人的成见摧毁。
父亲用生命积累的社会认知规则传递下去,女儿拥有的父亲的认知,而且还在国家队,还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最终通过两代人,实现了突破,拿到了国际冠军。
你有某一方面实践的经验,即便你最终没有做成那一件事,你毕竟踩过很多坑,下一代在实现我们的理想的时候也会得到很多有价值的帮助,这种理想就可以传给下一代。
在这方面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老约瑟夫·肯尼迪,他很能挣钱,但是在政治上还很笨拙,当了不到三年外交官就被召回国,罗斯福没再任命他担任什么职务,他在政治上从此销声匿迹。
但是老约瑟夫·肯尼迪有一个长久怀有的梦想:总统之梦,这个家族中一定要有人成为美国的总统。约瑟夫有一次在教堂里祈祷时就暗暗发誓:我已登上了财富的最高峰,我要让儿子登上权力的最高峰。他的二儿子,约翰·肯尼迪,完成了他的夙愿。
老约瑟夫·肯尼迪踩过政治上坑,也把这种认知和理想传递给了下一代,让下一代实现了他的理想。
同时也要注意有些父母,本来自己都没有某方面的认知,却给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实现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挫折,而且你也毫无经验,不能给他们传递多有有价值的认知,你给的只是理想,孩子很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机会窗口下,栽倒在某一个坑里面。
我们在考虑要不要让下一代实现我们的理想的时候,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 我还有机会实现这个理想吗?
- 我能给他们足够的认知,让他们去实现理想吗?
如果你还有机会实现,请记住这是你的理想,需要你去实现的意义和感受更大。如果你没有机会了,而且也不能给下一代足够认知,那你凭什么希望他们能异于常人做的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