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艾利克斯《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的要求之外,他人原有的天赋异禀在刻意练习面前似乎已不再神秘。只要经过恰当的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并发展出曾经少数人才能拥有的能力。
高深莫测的完美音高,曾经大约是每一万人中,只有一人具备的能力。直到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为揭示这项能力的真正特性,组织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并将每一个孩子培养出完美音高的时候,才颠覆了所有人对这项能力的理解。整个训练,榊原彩子就是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发展了自己的潜力。
要想通过刻意练习为自己创造并发展潜力,我们需要掌握如下几个要点:
刻意练习发生在我们的舒适区之外。训练方案的设置既超出我们当前的能力范围,又是我们在心理上可突破的层面。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自己的弱项设置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并逐渐增加练习的难度,使每个阶段性目标更具挑战性。
比如当我们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为两个天赋异禀的双胞胎姐妹同时进行足球训练,我们可以来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姐姐选择针对自己的弱项不断练习,她其实觉得过程并不太轻松,但她却坚持关注每个动作和细节,不断重复,直至将动作完成得非常标准。她还录制自己练习的视频,回放分析,找教练指导,寻求准确的反馈。每天练习结束后,她会上Youtube观看足球天才们的视频,记笔记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妹妹从练习自己的优势项目开始,非常轻松,每天都很快乐。她觉得重复练习很枯燥,于是只按照兴趣来进行练习,非常有成就感。她从朋友口中获得评价,比如“你真是个足球天才”这种极具情感色彩的反馈。她没有录视频,反正每天都在练习,练习就是最好的反馈。练完后,就看看猫咪的视频,或者网购。
最终结果如何,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姐姐在训练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妹妹仍然在原地踏步。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定一个计划,将训练技能拆解成很小的,可简单执行的小模块,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
拿写作来说,我们从第一阶段的观察自己,观察身边人开始,讲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到第二阶段寻找最好的写作素材,作为你观点的有力支撑;在第三阶段,将这段时间积攒的观察力深入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写好工作中面对的人和应对的事。我们大部分同学在初写文章时,一开始只能看到自己,没有太多的读者意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能在每日的刻意练习中,阐述某个精炼的观点,平静的揭示某个客观的事实,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应对那些反馈进行调整的努力。反馈的路径有两条:一是来自于导师或教练;二是学会自我监测,在自我的觉察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提交了“我右边的她”这份作业之后,我收到了来自老师中肯的评价和反馈,概括起来有这么几条:
1、写作者切忌在行文中放任自己的情绪,否则对表达者,对读者来讲,是一种消耗;
2、重要环节,重要事件的发生与其动因有内在直接的关联,才有写的必要;
3、推广儿童阅读这个活动本身的价值不因悲痛放大或缩小,尽量不要在行文中用悲悯去换取读者的同情。
这让我开始反思一直以来存在的写作问题。
问题一:写作不拟大纲,基本是意识流的发挥,这一点在行文的联系中最明显的情况就是逻辑混乱,胡乱创造链接,主线不清晰。
问题二:容易陷入空泛的情感堆砌,但往往,你非我,焉知我之涩。
写作需要修炼读者意识,写作精力必须提到重点关注的写作要点中去。这也让我在后面的写作练习中,能够基于自己的问题,提醒自己避免再次触碰曾经的写作误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以前看到这句话时,我会直接理解为:想要实现目标就得埋头苦干。
现在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会多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我想要将这个“千里”目标实现到什么程度?
2、过程是否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引领、特殊方法的指导和杰出人物的参照?
3、为积跬步,如何做好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并及时反馈?
对学习和目标在意识上的更新和颠覆,就是我在这本书中得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