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范学校,有很多优秀的老师。
难以忘记,文选课的任老师陶醉地为我们范读朱自清先生的《梅雨潭》“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难以忘记,在任老师退休之后,接任我们班文选课的张老师。记忆犹新的是他为我们讲述的令人潸然泪下的古代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及情节精彩紧张,人物性格鲜明的《鸿门宴》;还有张老师让我们这些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师范生们学唱京剧,自己排练话剧……他深厚的语文功底、精湛的教育艺术,前卫的教学理念,让我们一边疲于完成老师的任务,一边深深陶醉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一个一直自诩为数学脑的极不喜欢写作文的女孩子爱上了文学,并且在后来成为了语文教师……
难以忘记,《艺术概论》课上的吴老师,在二十多年前,就组织我们开展课前三分钟的艺术欣赏。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或乐曲,欣赏之后,还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同学们具体分享的,我实在记不起来了。但是我记得年少轻狂的我,总想来点儿与众不同的。于是我把那段时间非常喜欢的一首英文歌曲,从广播上转录到磁带上,让同学们听。其实当时,我也不太清楚英文歌曲中到底唱的是什么,但是音乐也是无国界的,那旋律、那和声实在是很动听。
后来才知道,那是保罗西蒙为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毕业生》创作的主题曲《寂静之声》。歌曲的旋律,正好踩在十六七岁的,略带忧伤、充满幻想的女孩儿的心上……颇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是今天听来,我依然感到心神荡漾……
难以忘记,吴老师的社团课“影视评论”,总是“人满为患”,因为在这一天下午,可以痛快地看一部电影。那个年代,看电影还是比较奢侈的一件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乱世佳人》,(⊙o⊙)…我们因为选修音乐,被强制规定,只能选择和音乐相关的兴趣小组。不知道是因为电影过长还是我们小组结束早,于是我跑到了向往已久的影视评论组,和一群少男少女们,表面安安静静、内里心潮澎湃地看完了这部大片……
难以忘记,心理学课上的美丽认真的孙老师、讲教育学的气质高雅的曾老师……
难以忘记,为我们付出许多,却总是恨铁不成钢的班主任封老师……
最难忘记的是,李兰纪老师。一个高冷、瘦削的老头儿,听同学说,他以前是个话剧演员,后来转行当了师范老师。
记得学校文艺演出时,他朗诵了一段郭沫若话剧中《屈原》的一段独白!那声音、那眼神、那表演,完全将我们震撼了……将他视为大神一般!
学校后来安排李老师在晚自习听我们班同学的试讲。二十多年后,别的真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试讲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如何备课已忘记忽略不计,但说我上台后开始给我们班的同学们讲课。按照导入新课、指导朗读、理解课文、总结全文的环节开始上课。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女同学回答时,这位同学大概有些走神,站起来后,有些不知所云。而初生牛犊的我,不知那里来的勇气,居然没让她坐下,而是循循善诱地让她最终把问题的答案说了出来。再加上用简笔画将诗中的“京口、瓜州、钟山、长江”一标,写到这儿,我觉得我好像真有点儿当老师的天赋!(呵呵,有些小骄傲!)
上完课,李老师让同学们评价我的课,同学们说得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我的李老师淡淡地说,如果大家的课上到她这个程度就算合格了!
就是这句不带渲染的淡淡的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可以站在讲台上,可以当一名老师!
深深地感谢您——我敬爱的李兰纪老师!
深深地感谢求学之路上的所有的恩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以自己的学识,以自己的课堂、以及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批批的学生们,他们是我生命中的那道光,是我一直努力奔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