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情社会学?
提到爱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自己将一缕青丝夹入诗集的深处,还是站在清冷的路灯灯光下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
抑或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纯真,“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无悔?
我们都知道爱情之于生命,之于人类的存在,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个概念,一种情感,一种生命体验。然而爱情给予我们多数人的印象,都是一个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是具有个人独特质的难以复制的经历。
然而,孙中兴教授在《爱情社会学》中提出,爱情是一种社会行动,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意识形态。爱情不独独属于个体,爱情对于社会群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爱情在学术界已经不是一个新议题了。早在20世纪70年代,爱情学术研究便开始“正典化(canonization)”对于爱情,文学和心理学早有涉猎。文学自不必说,爱情长久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而心理学中的亲密关系(intimate relation)以及弗洛伊德有关爱情心理学的研究便是例证。近年来,经济学与法律学也争先抢夺“爱情”这一大饼。相比之下,爱情社会学是从关怀群体的宏观角度出发,运用社会性的理论视角关注爱情在人类中的表现以及影响。同时,《爱情社会学》一书也借鉴了各个领域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既有学术作品又有通俗作品,既有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自然科学领域。孙中兴教授以其仁厚而幽默的个性,以社会性视角为主,结合其他学科背景,讲述社会学者眼中的爱情。
2019年5月末,武汉的暴雨正在将路面的坑洼填平,稍一不慎踏入没过脚踝的雨水中。两层小楼窗户透出的几扇灯光是夜雨里一路走来的唯一的暖意。读书沙龙便在这小楼一楼的一处公共区域展开。室内的灯火澄明,烘烤着一排排的书香。雨天真是一个适合读书人聚集的时候啊,它过滤了喧嚣,只留下真正愿意为书和知识奔波的人们。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孙中兴老师了。他似乎胖了一些,胡子白了一些。相比之前做讲座时的口若悬河,今晚的孙中兴老师显得平静自如了一些。
这次读书会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一位学生对话人,一位老师,若干排听众,大家因书结识,因此这场对话如同老友之间的聊天,忽而抚掌以为妙绝,忽而陷入幽深的情绪,一切都自然而然。
失恋就是要难过呀
失恋是爱情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虽然,许多人在失恋之前对此毫无准备。
“《学着,好好爱》的销量远大于《学着,好好分》。”孙中兴老师有点无奈地说,希望以后能将两本书合为一本。
我明白孙老师的苦心。学会接受一段感情的结束并不容易。孙老师谈及台大的学生们来咨询自己的关于分手的案例,引起对话同学的共鸣。她感慨,有些人假装自己已经接受分手的结局,但其实并没有放下;有些人沉溺在分手的悲伤漩涡,却宁愿沉沦而不愿意尝试主动抽身。这都是没有领悟“失恋就是要难过”的度。
爱情的决定与承诺
如果知道承诺未必真,还需要做出承诺吗?这样的承诺值得相信吗?
孙中兴老师的回答是:需要承诺,努力践行。
Robert J. Sternberg于1986年提出的爱情三角论中,认为爱情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分别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决定/承诺(decision/commitment)。其中,决定/承诺分为短期的,如决定爱上某个人,以及长期的,如承诺维持爱情的关系。如果缺少承诺,爱情的三角形将失去一条边,只有两条线构成的爱情将不再有稳定性。
爱情需要承诺,经营与维护。否则承诺只是一句空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