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自我辩护:人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动机、行为、信念、感受、情绪、态度、想法、认知、行为结果是符合逻辑、理智、有意义、正确的,并努力寻找充足理由将它们合理化、理性化。人类这种生物一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确信自身的存在不是一种荒谬。
②动机理论——认知失调:一种紧张、冲突、焦虑、矛盾、恐慌、迷茫的状态,当个体拥有不一致并有冲突、矛盾、对立的两种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人们会有目的行地去减少它,这一过程和解决饥渴而引起的驱力并设法减少这种驱力的过程是大致相同(一种是生理上带来的不适,一种是心理上带来的不适)。
③减少认知失调的过程:1、改变其中一条或者两条认知,使得它们之间更加协调、一致。2、增加更多认知以弥合最初两种认知之间的差距。
以吸烟举例:“我在吸烟”与“吸烟会致癌”两种认知冲突。减少认知失调的行为:1、戒烟。2、否认并轻视吸烟会致癌的依据,努力让自己相信依据不具有可信、有效性。3、增加其他认知:
毛泽东、邓小平许多聪明并长寿的人都在吸烟,看来吸烟并不危险;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认知到自己虽然戒烟没有百分百成功,但是相对之前自己吸烟的程度已经减缓许多,应该不要对自己太苛刻追求完美,现在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步,慢慢阶段式戒烟;
相对于在吃垃圾食品、玩网络游戏、吸毒、看无意义电视剧的行为来说,吸烟的危害相对来说很小;
在烟头加上过滤嘴,这样就可以过滤有害物质不会致癌了;
吸烟是享受人生的重要方式,我愿意缩短寿命而去追求享受人生;
吸烟很酷并缓解很大压力,相对比几十年后不确定的疾病,我更愿选择吸烟放松、缓解压力;
自己现在吸烟并不严重,是轻度的吸烟者,致癌概率和不吸烟者相差甚小;
吸不吸烟都有可能致癌,这并不是吸烟的问题;
人们并不试图确保自己正确,只是试图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聪明、正直、可靠的。
④人们确保自己正确的动机和相信自己正确的动机,是沿着同样的方向起作用的。态度、观点的接受和转变受自身行为、现实很大的影响:保持一致并是正确的。这也会使得个人做出不客观、合理、正确、理智的观点、行为
⑤态度、信念会影响人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性注意、观察、记忆。并对客观信息、记忆进行选择性注意和扭曲。
⑥减少认知失调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不客观、阻碍个体发现并解决真正问题的途径,是一种自我防御行为,只是追求符合逻辑的合理化。不过它可以缓解失调带来的焦虑、恐惧、迷茫等负面情绪,并可以保持、维护自身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将我们描绘成有道德、聪明、有价值、正确的人。
⑦按照认知失调理论可以预期:
1、所有的聪明人都是站在个体自身的立场,而所有的傻瓜都是在站在对立的立场:如果一个愚蠢的论点和个体站在同一立场,便会引起失调,因为个体会怀疑赞成这个立场的人是否聪明和这个立场是否明智产生怀疑。同样,对方立场存在一个有道理、有逻辑的论点也会引起失调,因为也就是说对方立场是有可能正确的。
2、人们会选择性记住、注意那些符合自己观点并有逻辑性、有点道理的论点,并记住、关注那些与对方理论一致并无逻辑、没有道理甚至可笑的论点。也就是说:无论提供的信息是多么公正并有力,已经信仰、肯定某种观点的人几乎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的方式去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预判,尽管在这个个体认为自己是多么理性、合理和符合逻辑的。
⑧世界上的人不可能划分为理性的人和需要减少失调的人。人与人之间并非完全相同的,一些人可能会比另外一些人更能忍受认知失调,但我们所有人既能够作出理性的行为,也能够做出减少失调的行为,这取决于环境。有时,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两种行为会接连出现
⑨在重要决策前的收集信息会进行绝对理性的分析、预判。但是一旦重要、困难的决策决定后,就会寻求赞同此决策的积极影响和论点、忽略此决策的负面论点;并寻找相对立决策的负面论点,忽略对立决策的积极论点。证明自己所做的决策是明智的。这种现象存在于对立决策是有存在质疑、威胁个体所作出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简化:关注自身所作出决策的积极方面,并贬低自己所拒绝的可能选择决策的吸引力。
⑩登门槛技术:通过要求帮小忙便有更大可能促使人们同意提供更大帮助的过程。当人们就某种行为作出初步的承诺时,他们进一步按照承诺这一方向去行为的可能性便会增加,这个过程出现了非理性的认知失调行为:当行为与观念不一致时,决策者便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观念,哪怕很小的承诺或者行为,都为今后越来越多相同方向更深、更大、更困难的承诺和行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