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说是终生的。人类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一直在学习,学习走路、说话、穿衣、吃饭......到了入学阶段,进入了学校,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的教导;看书,从书里面接受新的知识;参加工作,从多方面进行学习......
每个人都得学习,由于每个人接受学习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效果也不一样。你真的会学习吗?学习本身也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你相信吗?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这本书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作者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都是认知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学习与记忆,加上故事作家彼得·布朗,三人合力写出了这本诠释学习与记忆工作方式的作品。
他们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他们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为什么我们反复阅读了书本,知识也记住了,但是考试起来却记不起来呢?为什么感觉学习很吃力,效果却不明显呢?
这些困惑我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有时候感觉我们很努力地学习了,但是事与愿违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其实这都是正常的,根据科学家们多年的实证研究,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会让我觉得越做越熟练,这些知识我都掌握了,但其实我们记忆是有时间的,那些我们阅读得很熟的知识,因为重复阅读多次,元认知以为我们都理解会运用了,而且由于人类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那些知识最终都会被缓慢遗忘,所以当我们再次测验的时候才发现那些以为学会的知识早已无迹可循。
那如何有效的、科学的学习呢?
作者提出学习的几种方式:检索、间隔练习、有穿插内容、多样化的练习、细化、生成、反思以及心智模型。
检索
当我们在流畅阅读的时候,感觉那些知识掌握了,为了避免元认知的认知偏差,这个时候不妨来进行一下“检索练习”。
检索方法就是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问题考考自己,通过回忆来巩固、加深记忆,最终的效果比重复阅读、在书本上划重点、记笔记要好得多。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记忆的文章中写道“反复回忆一件事情可以增强记忆”。这种方法也是检索练习,检索可以给我们带来两种好处:第一,它让我们明白哪些是我们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然后我们可以针对我们的薄弱地方进行学习和记忆,比如课堂上的考试也是对我们知识的一次梳理;第二,回想已知的知识,也是大脑对已学知识的一次巩固,强化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今后进行回忆。
根据我们的“遗忘曲线”,要想达到最佳记忆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睡眠可以巩固记忆,最好两次检索至少隔一天。
间隔练习
从小到大我们的学习方法无非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为了考试进行的填鸭式学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抱佛脚”的方式,可能在考试的时候通过了,但当下一次考试来临的时候才发现,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而间隔式练习,感觉上效果不那么明显,但是正是由于在大脑出现一点遗忘的时候,再去用力地回想,就会重新触发知识的巩固过程 ,让学习成果存储更长久。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大脑中关于新知识的心理表征记忆痕迹得到了加深,被赋予了含义,当它与已知联系起来的时候,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是数天。所以持久的记忆需要花时间、有间隔地进行,学习越费劲,知识才会更巩固。
抽认卡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法,德国科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就用抽认卡发展出了自己的间隔练习体系。把它想象成四个文件盒。第一个里面是你经常弄错的学习资料,必须对它的内容进行频繁练习;第二个装着你擅长的学习内容的卡片,它可以降低一下练习的频率;第三个盒子里的内容比第二个盒子里的内容练习频率还低,以些类推。当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可以把它往前一个盒子里移。
这背后的含义就是,掌握得越好的东西,就越不用经常练习。只要这个知识很重要,需要记忆,它就永远不会从你的练习盒子里彻底消失。
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学习方法。书中举了个例子:教两组大学生计算4种少见的几何体的体积(楔体、椭球体、锥球体及半椎体),然后让他们解练习题。一组学生的题目按照问题类型区分(先解四道计算楔体体积的题,再解四道计算椭球体体积的题,以此类推)。另一组学生解同样的练习题,只是题目的类型是混合的(穿插安排的),而不是将同一类型的题放在一起。结果在练习中,按同一类型解题(集中练习)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89%,而按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但是在一周后的最终测验上,之前统一类型解题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0%,而进行穿插练习的学习的平均正确率为63%。
这一实验说明,有穿插的练习虽然刚开始效果不明显,但是它会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也保存了长期记忆。
而多样化练习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活学活用。在体育课上,一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2英尺远和4英尺远练习组。
实验证明,多样化的练习复杂、难度高,相比之下要投入更多精力,耗费更多的脑力,但是它会让实验者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在大脑中编成更灵活的表征,让它在不同场合发挥作用。
在生活中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都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组合练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辨识能力,也更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当我们从新经历中获取了重要的规则或原则,就能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它。
细化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用新知识与已知联系起来,越能诠释它们的关系,知识掌握得越牢固。
这让我想起卢曼先生的读书方法,他把书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放在专属的卡片盒里,然后经常思考某些笔记如何与另一些笔记建立联系,慢慢的这些孤立的想法变成了想法集群,最后衍生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也就促成了他在职业的成功转型。知识不去细化,运用起来会更困难。
生成
当我们碰到困难或解答题目的时候,不是被动等待别人的方案或信息,而是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就是“生成”。
“生成性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方式,当遇到题目试着解答时,大脑会绞尽脑汁,从记忆中检索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强化以往知识的记忆,当答案揭晓的那一刻,头脑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对正确的答案进行深度处理,让知识的根扎得更深。这种学习的效果比被动的接受答案要强得多。
反思
反思是对过往经历或学习的内容,从记忆中去检索事件或知识,让它和新体验建立联系,借助观察和思考,在心里或行动上演练下次处理的场景。拥有反思能力的人,也是获得进步和成长的关键。
《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每天早上大约要花2小时进行复盘反思,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成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反思其实也是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例如把新知与已知建立联系)、生成(用自己的话叙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事情)的一种综合认知活动。
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经过大量的多样化练习,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连续的运动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种行为最后会变成条件反射。
就像开车技能,它的操作开车者是熟练的,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全神贯注,又要灵活处理各种情况。重复进行费力的回忆或是练习,有助于把所学的知识整合成心智模型。
学习是一项获得的技能。作者提出“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检索、间隔练习、穿插、多样化的练习、细化、生成、反思以及心智模型这些学习方法都是有困难的学习,虽然学习的时候给自己制造了麻烦,但是这种学习效果却是最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