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话,指社会上的一些群体,由于工作上、活动上或其他目的上的共同性,在相互之间交往交流时,会创造、使用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词汇、用语或符号。
比如古玩行内对货品的称呼,根据来源就有用“荒货”、“鬼货”、“贼货”、“水货”之说;再比如餐饮业,厨师对不同火力的描述,就有“吃火头”、“软火”、“伤火”、“飞火”、“烹火”、“硬火”之说。
再如五金行业,是用十种颜色来表示数字暗码的。即棕、红、橙、黄、绿、蓝、紫、灰、白、黑。你知道“黄紫”是指“四七”这两个数字么?
隔行如隔山,外行初次接触某一专业的内容,最能直接明显感觉到的,就是行话。
行话并非人刻意发明的,而是为了尽可能高效的沟通,慢慢演化出来的。而且时间越久,行话越是精妙。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外国人学汉语学的再好,也很难明白只通过不同的语调说“卧槽”,就能表达出的表示惊讶、疑惑、愤恨和感叹这四种不同的情感。
一开始,行话存在纯属为了行内人士的高效沟通,后来发现行话能帮助快速检验对方是否为行内人士。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行内人接触一下,就能基本知道对方的真正水平。《智取威虎山》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只有有土匪经验的杨子荣才可能凭着土匪的行话混进贼窝,你能想象如果是一口粤语的杨子荣,他还敢上山么?
不只在各行各业之间如此,不同公司内部也有很多典型的行话。现在一些老牌的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内部也有很多行话,甚至一个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也都存在着这种情况。现在造成的实际情况是,行话对内能高效沟通,但是对外,反而却成了有效沟通的明显障碍。虽然是同一种语言,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但是放到一句话里,却让人不知所云,“难死宝宝了”。
对于这种讲半天却不知所云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调侃“能不能讲人话?”
随着互联网普及以及社会分工的区域合作化,越来越多的需要破除行业交流的障碍,以便实现更好的跨行业合作。这尤其体现在全球化的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虽然我们并不能成为每个专业的专家,但是我们具有比以往有更多的渠道和方法去学习和了解其他行业知识,从更有可能成为通才。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不同产业的有效融合与合作,在跨行业协作上能发重要的作用。
通用性人才,能更好实现跨界交流和沟通,在各行之间游刃有余。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别的行业里复杂的道理,这就是通才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