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有一个连续创业的朋友跟我分享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让世界记得他,那他跟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没什么区别,不如早点归去。
让世界记得你,还是让家人记得你,这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终极命题。
而最近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就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这样的一个让人矛盾的过程。
当然,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三观,比如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这句话出现在猪皮哥即将灰飞烟灭的时候,埃克托说了一句:“如果活人的世界里没人记得你了,你就会消失,这就是终极死亡。”
这句话相信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因为相信大家从来没有想过生命的终点是什么样子的,正是因为没有想象过终点,所以就没有计划过每一个里程碑。人的一生会出现什么呢?其实60年前的大师已经为我们指出过人生中出现的不同价值是什么,我们为了这些价值会产生什么冲动,也会因此而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人就是马斯洛。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可以在家庭得到满足,但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特别是自我实现需要,可能更多地,只有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才能得到满足。
人们通过追寻心中梦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高需求的价值实现,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便是上山下海,终其一生我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便是孑然一身,仍然无怨无悔。
同时,除了这种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人,还有大多数的人,这一路上有家人爱人友人为伴,安稳的活在自己的舒适区,每天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其实,不同的人,即便肉体死亡了,灵魂却依然因记忆而延绵不绝,不同的是,他会被多少人所记住。
如果只是过平凡的一生,那只有身边的亲朋好友会记得你,数一下,估计不超过100人。
如果想让你的一生过得与众不同,那可能就有很多人会记得你,还可能记得你一辈子,说远的就有马斯洛、爱因斯坦、牛顿,说近的就有乔布斯,邓爷爷。
不过如果我们看看这些影响力非凡的大神,他们的生活可能真的是“非人”的,所谓的非人生活并不是很艰难,水深火热,而是他们的生活不是常人能 想象的,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也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而对于这些大师们来说,让他们过正常人的生活,无异于让他们去死,这不是在开玩笑。试问一下,乔布斯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治疗?因为他不想因为治疗而过上平淡的生活,哪怕只有一天,所以他早早地离开了我们。
但是,这种价值观我们不认同,甚至我们看不透,难道就是错的吗?
影片中的小男孩米格,因为在亡灵节当日触碰被诅咒的吉他穿越到亡灵世界,无意中找到太太爷爷埃克托抛妻弃女的真相,终于理解了家人对他的关爱,却又因家人的祝福继续与音乐为伴。这个过程貌似转变很大,但是如果他没有经历过这么离奇的一次穿越,又怎能看透生死呢?
而生活中,这种事情让一个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的事件真的发生,会以什么形式出现?比如在最近热播剧《猎场》当中,让男主角胡歌发生思想转变的,并不是孙红雷,而是他入狱了。其实在监狱里可能有孙黄雷、孙蓝雷都能教他,关键是这次事件让他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因此重新去思考人生,他才会去领悟人生新的意义。
而我们多少人能遇到这种事件而扭转了价值观呢?
回到影片部分,米格的太太爷爷因为追寻唱遍世界的音乐梦想,离开家人,客死他乡,为家人留下哀痛,这才是米格的家人阻挠他追求音乐梦想的真实原因,但这真的是为他好吗?
试想一下,如果米格没有遇到自己的爷爷,那么故事发展下去,可能他还是跟爷爷一样,踏上自我追寻音乐之路,如果没有像爷爷那样遇到意外,要么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要么一事无成,落叶归根。其实像爷爷那种不得善终结果,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追求梦想并不是什么坏事。
影片传达的是,没有什么比和家人在一起更重要。这种强调爱与家庭的作品,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本无可厚非。影片的价值取向,也不能说不对。米格嘛,当然是为了票房而活,他的生活还是按照编剧的要求,符合大众价值观,还是回归家庭比较好。不然哪个家长愿意带自家孩子去看一场教孩子出走的电影呢?
但如果观影后全世界都在说好,那我们要警惕一下,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活。
让世界记得你,还是让家人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