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国平老师的《何以滋养灵魂》获知“不时髦的读书”这一观点,作为一名阅读者,我竟然对读书这件事有点说不清楚了,读书怎么和"时髦”一词有了关联呢?思来想去,还是觉得,需要对读书这件事重新梳理一下。
时髦,可以理解是一种短暂的时尚。那些“赶时髦儿”的读者,一味追求买书和谈书,恐怕很难挖到书中的“宝藏”,所以只能是表面行为;再者,对于读书的内容,若从随波逐流的时髦角度选择,而未从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做慎重选择,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严肃地讲,可谓是生命的某一种浪费。
细想,读书,还真的不是时髦,是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有所收获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聊聊关于读书这件事。
读书好,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现代的社会,读书人确实比比皆是,纸质书、电子书、APP各种渠道,看书、听书、拆书讲书等等各种方式,谁都可以说上几本畅销书的内容,似乎大家都在同一个读书频道上,正在经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不过,这是真正的喜欢,还是当下的一种时尚?当然,我希望这是真正的喜欢,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不只是在“某个午后,一杯茶、一本书、一张椅......”,惬意地喜欢做读书这件事儿。
周国平老师在书中分享了“爱书家”叶灵凤先生对书的热爱,将购书、藏书、品书当成他毕生主要事业,他的读书,是一种超越了利害和技术的境界,把书和人生亲密无间地结合起来,并品尝到独有的乐趣,并陪伴他的人生旅程。
叶先生嗜书如命,估计很少有人能超越。的确,因喜欢而生爱,因爱才可以坚持,这份真性情是读书人需要拥有的。只有坚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才能领略那些智慧和精彩,并带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让浮躁的心趋于平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盈的内心,也更懂得去包容去接纳与自己思想有冲突的事物。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好读书,是对灵魂的滋养。
读过这样一段话:
“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
凡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
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
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
加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
在书与书之间,我们的人生存在太多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碎片里,我们越是希望把这个碎片联系在一起,越被人云亦云的思想所干扰,内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宁日益增加。我们需要选择静下心来,翻开一本书,去雕刻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用于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当把这些碎片用阅读连接起来时,哪怕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忆,心流的产生也会让文字里的精华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因而变得专注而深刻,我们的人生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可能性。
读好书,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
与朋友会晤是件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周国平老师说,书是人生的益友,但是人生还得自己走。
是啊,每位写书的作者阅历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与书中的文字产生共鸣时,我们会更加坚定;与书中的文字产生质疑时,我们会深度思考。总之,读过的文字在我们的心里留下的痕迹,让我们对人生由混沌变得清晰,从而发现自我,实现激发和创造力,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而知道自己原来这样的好。
周国平老师说: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作为普通人,我如何选择?其实,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
我读书,所谓的读书目的,如上一和二。为了解决工作上的疑难问题,会选择一些工具类书;为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会选择一些成长类书;为了填补碎片时间的空白,会选择一些文学类书,有益身心的书可以常读。至于第三,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极大的愉悦,后期我还需增加对经典类书籍阅读的体验,提高人身修养。
但我想,如果能保持心情自然轻松地去阅读,不带目的,无有功利,岂不是更能遇见好的文字,如同邂逅一个知心的朋友,怦然心动的感觉,定会带来更多欣喜。
我不奢望此生如何如何,我只愿在走完自己人生的旅途时,不负此生来过,所以,读大师的书,去走自己路。
秋霜降下温度,但打乱不了热爱的脚步。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翻开一本书吧,做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去投入一份坚持的执着,获得更多的滋养,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