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
——这段赫然印在题词页的话,正是德雷克斯创作《孩子:挑战》这部家庭教育代表作的核心理念。
《孩子:挑战》写于1964年,推荐的方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
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德雷克斯在书中倡导: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不让他们成为没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让他们在家里感到压抑和窒息。
书中列举了丰富有趣的案例,把儿童心理解释得非常通透。这些鲜活的案例帮助父母明白:孩子的每一次挑战,都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好机会。
一. 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感到沮丧和烦躁。
我们好像丧失了教育孩子的能力,经常不知道拿孩子怎么办,因为孩子们不分时间地点,常常做出让我们头疼甚至讨厌的事。
但是,老一辈的家长似乎不用人教他们怎么养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过去有一套社会公认的教养孩子的规范体系,所有孩子的行为规范都很统一,每个家长只要遵循社会标准就可以了。比如孩子只能听从不能表达自己,是许多家庭遵循的原则。
可是,到了当代,我们已经脱离了独裁专制的社会,民主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氛围。
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里,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别人,丈夫失去了对妻子的统治权,父母亲也失去了对孩子的统治权。于是,养育孩子的传统方法变得落后或失效。
民主的理念在我们的文化中逐渐蔓延。家长能感受到孩子想要平等的关系、不再顺从家长的命令。然而,我们对平等的意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
民主只是理念,怎样在实际生活中操作和应用?大多数人都很困惑。因此,家长进退维谷,面临巨大挑战。
亲眼看着身边许许多多的孩子,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当而被毁,是一件令人无比心疼的事 。
有的父母由于惯性、还是沿用以前传统的管教方式,逼得孩子异常叛逆 。
更多的父母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自己曾受过专制的伤害等原因,给予孩子无限自由,将孩子培养成了“小霸王” 。
还有的家庭有两套体系,家中老人和父母有的是权威型家长、有的是民主型家长,或者父母一会儿专制、一会儿放纵,导致孩子无所适从 。
作为母亲,我是一个民主型的家长。但是,作为老师,我经常会在权威型和民主型之间摇摆 。
首先,目前的学校大环境依然是专制型的,这使民主型教育方式举步维艰 。
其次,在孩子们入学之前,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面对几十个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孩子,我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和能力做到完全民主 。
因此,需要加强学习、努力成长 。
二. 了解孩子
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1. 孩子对归属感有强烈的需求。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
孩子用来寻找自身价值感的方法,是自己通过直觉找到的。他会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受关注和孤独的行为。
即使是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也是孩子谋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行动。如果要引导孩子,首先给予他归属感和价值感 。
2. 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
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但在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解释理解时,却容易产生错误。然后他们常常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时,使用的就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定论。
比如,一个孩子观察到妈妈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不能自理的婴儿身上,他会错误地将此解释为:我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如果我做出像婴儿一样的行为,我就能受到妈妈的关注。
目前是二胎时代,大量的孩子将面临这个挑战。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处理大孩子和二胎的关系,两个孩子将会暗自相互竞争,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
正面管教导师徐燕玲老师的经验非常值得推广 :
她让先生在女儿出生那天送给大儿子一个蛋糕,以此庆祝他成为了哥哥 ;
在庆祝女儿满月时,她叫亲戚朋友们不要送礼物给女儿,全都买礼物给大儿子,并祝贺他成为了哥哥 ;
在女儿生日时,不仅庆祝女儿长大了一岁,同时也庆祝大儿子成为哥哥一年 ;
除此以外,每周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全心全意单独陪伴大儿子,作为他的“特殊时光” 。
大儿子不仅没有因为妹妹的出现而变得失落,反而因为妹妹收获了许多荣耀和惊喜,因此特别疼爱妹妹,平时与妈妈一起照顾妹妹,兄妹俩的感情非常好 。
3. 孩子的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
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从童年起,孩子们就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和应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
孩子的天性就是他们的内在环境。孩子通过一次次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自己的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在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
第一个外部环境因素是家庭氛围。
孩子通过与父母的关系,体验整个社会关系。
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在发展自己个人价值观时的重要指标和方向。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夫妻关系不好,孩子也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 。
第二个外部环境因素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家庭星座”体系指出,家庭成员间的特殊关系类似星座,例如一颗星星与其他星星组合成北斗七星,每个星星都有其位置,星星之间又各有联系。
随着每个新生儿的出现,“家庭星座”就会因为新的互动方式和新的行为模式而呈现出新的面貌。这就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个性不尽相同的原因。
在“家庭星座”中,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确立自己所占的位置,而且往往认为别人的位置比自己的好。
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家庭里都存在明显的竞争现象。
不论一个家庭有多少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家庭全体以及每个成员如何诠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产生的。不论家里有多少个成员,都会相互影响。没有某个因素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父母。
孩子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各不相同,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重要的是,童年的理解和决定会留下终生印象。因此,父母要对“家庭星座”的情形有主动的意识,并留意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察觉他们的错误观念、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定。
这部分内容的案例值得每个父母和老师反复认真研读,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对孩子的某些潜意识行为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
第三个外部环境因素是“训练孩子”。
(稍后详述)
4. 孩子是如何做出反应的?
在我们知道之前,孩子就开始为自己、父母和周围环境塑造他们自己的特质。
孩子是鲜活的、充满生命的独立个体,他们和大人有同等的力量,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发展这些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孩子会尝试每件事,如果成功达到目标,他就会把这个方式保留下来,将此作为给自己定位的方法之一。如果孩子发现同一种方法不再适用,他要么不再尝试,要么采用新的方式。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常常试图把孩子当产品一样定制,忽视了孩子的主动性,仿佛孩子是块橡皮泥,这是非常错误的理念 。
要尽量包容,让孩子在不断尝试、犯错、反思、改进中每天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