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很少读散文了,以前是很喜欢读散文的,家里也都是散文类的书籍。散文的篇幅比较短,没有正式的标准,不必承载多么伟大的思想,多么跌宕的故事,读散文就像与作者在聊天,随心随性。
作者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事,有什么爱好,所遇见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什么样的状态,又是怎样参与进他的人生,都在一篇篇散文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所以,散文是是很私人化,是最贴近生活本身的状态,它甚至是自恋的。
在我还有作文要求的学生时代,散文给了我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它不要求你有多少深厚的知识,也不强求你有怎样离奇的经历,你可以写的很琐碎,也可以写得很完整。每个人都能提笔写一篇散文,那些金句也可以在需要时出现在文章中。
或许是因为如此,我觉得散文是悠闲的读物,适合岁月静好。当我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我觉得个人成长,灵性疗愈的书籍更适合自己,毕竟这样的书籍更直白地表达了观点,有时还能对问题一击即中。
于是我看了好多本这样的书籍,我有时都感觉我已经不需要文学作品,直到我又读起散文。
第一本是史铁生《我与地坛》。史铁生是我从学生时代就熟悉的作家,但那时少年无邪,我只是读。后来我遇见了很多事,又想起了史铁生,这位在轮椅上度过40 年,又患上尿毒症的人,不是对苦难最有发言权吗?
面对这样的人生,他是痛苦的,他是迷茫的,他一个人跑去了地坛公园,徘徊于地坛的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在寂静的孤独里与自己对话。
终于,他认清了生命的真相,在地坛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找到了对抗命运不公的勇气。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
读到这些,就好像当年读到《当下的力量》一样,有一种眼泪就要夺眶而出的感觉。
散文是很私人化的,但我依然获得了安慰与共鸣。那些或是强大或是脆弱的人,竟然都与我一同倔强生存着,而文章那些对生命的思考好像是给自己的人生打开一道窗,光照了进来。
于温暖,于包容,于力量,都在治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