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三十多年写作经验,曾在多家写作工坊及专家协会中担任写作顾问,为不同的机构设计写作培训计划的博士劳拉·布朗,她是一个美国人,但是她所著的一本书适用于全世界想提笔写字的人,这本书的名字叫《完全写作指南》,相信以它暖色的封皮和内里深刻的内容,不久便会住进很多人的心里。
我单方面认为它是一个药方。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文章、写初稿、修改。
[性状]
本品为以上六种主要成份的混合体,静止后呈分层排列。
[规格]
一本。
[包装]
橘红色,暖色。
[贮藏]
在心里。
[适应症]
治疗提笔就怕,不知从何下笔,内心千山万水,笔下还是不知所云。
[用法用量]
依据书中(这样做/不要做)送服。另:书中有大量题材的案例,可依据自身情况酌情分析。
看过书后,我深深地回味了这段看书写书评的日子,得出一个结论:我是迷茫的。
我依然迫于形式,抓住表面上已然成评的一篇文章而心有戚戚。我也发现在这种形式的框架上也掺杂了几句有如婴儿学语,时不时冒出几句内心深处的感想。而终于形式的浪潮将这一朵小浪花埋葬。
就如人言,你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救你的,因为你喊的不是救命!
我并不想说从这本书中能生出全新的自己,但我愿意把自己扔进这味药里,去溶解,去剖析和历练。以求得一颗面向春天的草芽,获得逐渐成长的能力。
看了很多人写了书评这部分,其中捕捉的真切要害,帮助了很多人。
但我还是想写,毕竟这是我的真病。我愿意慢下来,利用甚至笨拙的手法来理顺已经如此不堪一击的境地。
看到这本书时,我首先看到的是副标题: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
现在的我已经不像最初阶段的提笔就怕了,但是我还没到什么都能写的程度,在这两者中漫长的过渡着。
我写的文章大概是这样的:我内心有千山万水(头脑风暴),理不清头绪(组织),于是荒乱了初衷(目标),一步步走向形式,偏离轨道(写初稿),让看的人不知所云(修改)。
书中提到我们可以从药方的任何一个成份开始,根据个人的喜好陆续使每个成份多次重复,直到满意为止。
书中是这样一步一步为我解惑的:
内心有千山万水,这就是药方中的头脑风暴,别急,写下你的千山万水,没有条理就不要条理,当下哪座山或哪条河冲入你的脑海就记下哪座山哪条河。
理不清头绪,这是药方中的组织,三国时期的曹植所作的诗有抑扬顿挫之气,我们不妨用他这四气来引路,想表达哪个气就把千山万水中偏向哪边的气聚到一起,然后慢慢理顺。
书中为此也提供了一个示范提纲:
开头:书籍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标题、出版信息等,简单的说几句就可以。
中间:分几段说明,逐步深入地对内容进行阐述。
结尾:总结自己的观点。
我想熟练之后就会摸索出自己的方法,个中真切娓娓道来,说不定不按提纲来写更精彩呢!
荒乱了初衷,初衷即是写作的目标,目标就是针对某本书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它的好与它的不好,为什么好又为什么不好,是否有再读的必要。我写这个的目标就是深刻的剖析我自己,从迷茫纠错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还有就是和我有同样困惑的人能看到,能从书中得到救赎。
偏离轨道,这应该是药方中写初稿的成份,写初稿就是在组织过程中,对内容具体选择,精确。千山万水汇成一个中心思想。
让看的人不知所云,那是因为没有经过修改。古人在作诗作词的过程中都要经过不断的推敲,不断的选择、整合、修改、精确。这个过程就是修改,像珍珠一样经过不停地磨合,最终万丈光芒。
基本症状已经了解,药理也分析的差不多了,别急,使用方法中说要配合(这样做/不要做)送服。
我觉得还是把这样做/不要做相结合,效果更明显。
第一点:书评绝大部分还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大段摘抄。就是不要掉进概括全书的陷阱里。
想起之前的书评中绝大部分是抱着宏伟的目标:概括全书。虽然也读过很多写书评的见解,但是到操刀之时,还是一顿乱砍,砍不到位就全砍,剁成饺子馅。
第二点:要有所选择,不要面面俱到。
书中有100个观点,不太可能把100个观点都搬出来。因为书评的篇幅有限。可以在这100个观点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搬出来分享。
第三点:要表明立场,不要害怕表达观点。
一千个读者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分析的细致入微,就已然精彩。
第四点:给书评取一个能反应你所写内容的名字,不要用书籍的名字代替书评的名字。
因为书评不是书。
第五点:要抑制住自己为复述而复述的冲动,不要写太多关于作者的内容。
那样就不是书评了,是作者评。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是为了学习和吸收更多的知识才那样做。这都是一个道理。
第六点:态度要中肯,不要太恶劣。
不喜欢就无限度的侮辱喜欢就无限度的赞美。比如杨幂不喜欢她的人就说她演技烂到家了,处心积虑的在汉语中搜索最恶劣的修辞来完成不喜欢。喜欢她的人就把她奉为女神。然后两股势力针锋相对,不可开交。其实问题的本质和出发点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建议这种死去活来,歇斯底里的态度。毕竟对人的成长也没什么好处。
大概就是这样,可以坐下来慢慢疗伤了。
傅雷先生说: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
希望我们都能在书中读自己,汲取营养,从而长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