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新闻媒体人中,我很敬佩的一个人是陈虻,因为我觉得他有才情、有情怀,在体制内不放弃理想,是一个坚守本心的人。柴静和徐泓在自己的书中都曾提到他常说的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尽管这句话鸡汤意味很浓,也被反反复复用烂了,但我仍旧很喜欢它。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某个知名医学院校的学生说,自己的学校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他也很爱母校。但是教授和学生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科研论文上,而在“如何做好一名医生”这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这对于初衷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他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的学校不是什么名校,但是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同样有这样的感触:这个社会的人太现实,也拼命地在教人现实。我们走着走着,很容易就受利益驱使,被周围环境同化,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正是如此,当有个别医生、老师在给我们传授知识时,不经意透露出他们对这个行业的消极看法,甚至是表现出戾气时,我便感到十分排斥。
您说:“现在医闹严重,学医辛苦,当医生也不容易,你们赶紧的,能改行的就改行吧。”
学生们便会觉得:天啊,连老师都要劝我们改行了,当医生那么苦,我以后该怎么办啊?
您说:“现在医闹严重,但是大部分的患者对医生都是很尊敬,很配合的。学医辛苦,但是学什么都不容易,医生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职业,你们要好好加油。”
学生们便会觉得:虽然现在医疗环境不好,但是还是有希望的,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我知道现实并不美好,肮脏污秽的事情甚至会让我怀疑人生,但是我希望不是现在。
也不是我不愿意面对现实,而是在我看来,二十岁正是探索自己人生道路,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还没有真正去从事这个行业,我们所了解的信息,都是体制内的人透露给我们的。我们能看到的最直观的例子,也就是您,给我们上课的人,所呈现给我们的。
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对未来一无所知,很容易被周围人同化,一个看似很成功的长辈的话语,可能会影响他对一个行业的看法。
所以,我希望,引路的人要端正了心态,再来给我们传授知识和经验。
以前我一直觉得一些医学课程的设置纯粹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当你合上书本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真正学会了什么,更别提从本质上解决现实问题。在我的认知里,医学伦理学就是这样的课程。
然而,在医学伦理学的第一节课上,我们的老师没有对着课本念经,而是说了一个故事,就让我从“百忙”之中抬起头正视他。
他说:“我的孩子生病时,我曾经以患者家属的身份在我们医院照顾他。当时只有一个实习生在,因为在不同科室,她并不知道我就是本院的医生。
当我问她能不能给孩子开一个疾病证明的时候,她态度不好,很不耐烦地说没有。
我说,我就是本院的医生,我们院怎么会没有疾病证明呢?
于是,她很不情愿地帮我找。
这时,他们科室的护士长正好走过来了,跟我打招呼说,领导您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
那个实习生听到护长的话,大吃一惊,连连道歉,称刚才不知道我就是这里的医生,她马上就去帮我办那个证明。
我明明知道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她受到处分,但是我没有。
我跟她说,你回去好好想一下,如果今天我不是这里的医生,不是领导,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患者,一个普通的患者家属,你还会这么对我吗?”
教室里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
老师接着说:“我知道很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学习医学的,有些是因为家长期盼,有些甚至是稀里糊涂就调剂过来的。但是既然入了这行,就希望你们遵守这一行的职业操守。
我们一开始只想着救死扶伤,但是很多人在现实利益中慢慢磨掉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学医的初衷。但是我们当医生的,就不应该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不要因为他是富豪领导就多加照顾,也不要因为别人是从农村来的就态度恶劣。特别是年轻医生、在校医学生,有这样势利的想法和态度是很危险的。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如今的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有一部分是因为外界对医护人员的误解,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医护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不够高。我们很难改变整个大环境,很难改变别人固有的思维看法,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坚定自我?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端正自己的态度呢?
我们为什么要那么轻易就被别人改变,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一种人呢?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