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没有烟,爸爸和爷爷不抽烟。姥姥家有烟,因为姥爷抽烟。
姥爷抽烟的时候,会吐出烟雾,同同心心会追着烟雾玩儿,就像玩儿泡泡。姥爷一会儿吹出一团圆的,一会儿吹出一片绵长的,同心总是很开心。
几天前,带着同心去姥姥家。姥爷上班去了,姥姥做饭,我胃不舒服躺在沙发上。听到卧室传来偷偷摸摸,悉悉索索的声音,我问了句:“同心,你俩在玩什么?”
他俩急忙说,没什么啊,我们在跟小鱼玩呢。
第一次发现烟
吃完午饭,我走到卧室,发现床底下有两根被点过的烟,还扔着一只打火机。直觉告诉我,一定是他俩弄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更好。只是大声地说了一句:“咦,床底下怎么有烟呢?” 同心回答:“不知道啊,我们也不知道。”
我没有揭穿他俩的“谎言”,因为我心里明白,不到6岁的孩子,“谎言”根本称不上“谎言”,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可是,如何来处理,我也没想好。
姥姥闻声走了进来,看到烟说道:“看看你家孩子啊,在床底下点火,你不管他把屋子都得给你点着。” 我没做声,同心也没再做声。
晚上,姥爷和爸爸都回来了,姥姥第一时间告了状:“这俩小子,偷偷摸摸在床底下点烟!”
姥爷说:“谁点烟了,伸过来小屁股,给他打出花!” 姥爷总是这样充满爱意地吓唬吓唬小朋友,同心习惯了,嘻嘻哈哈地说:“可不是我们,可不是我们。”
爸爸很幽默,打趣说:“哦,原来烟自己跑到床底下的啊,打火机也跑过去了,自己把烟点着了啊”,同心嬉笑着,不做声。
第一次,就这样结束。我知道没有处理完毕,在我还没有想好如何处理的时候,不想给他俩一顿教训。我读的懂他俩的动机:抽烟好玩儿。
他们之所以选择偷偷摸摸,是怕被惩罚,如果我惩罚了他们,他们会更没有安全感,长大背着大人做坏事的机会多了,恶性循环,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第二次发现烟
过了两天,我们又去了姥姥家,姥爷还没在家。他俩趁我们在厨房做饭的功夫,在门口鞋柜里点烟。又被姥姥发现,一顿说教。
姥姥不仅说教了同心,还说教了我:“不管不行啊,在屁股上就得打一顿!把鞋给我烧了怎么办啊”
我依旧没做声,关注坏的行为就等于强化。不关注也不等于放任,找到合适的时机,我想用“声东击西”,不伤害他俩自尊和面子的情况下,跟他俩沟通。
昨天傍晚,机会来了。
我要到楼下取奶,同心自己在家。三五分钟时间,我回来,他俩锁了门。我敲开门,同心赶紧跑到了厨房,继续做他们的火龙果沙拉。
我看到地上扔着一张大白兔奶糖的纸,在我下楼的空档,同心吃了冰箱上的大白兔奶糖。
我故意夸张了说:“哇,猜猜我在地上发现了什么?”同心立马从厨房跑出来,同同的嘴里还含着大白兔奶糖。我捡起糖纸,笑着看着同同。
同同嬉笑着说:“就是我吃的,妈妈,男子汉敢做就敢承认!”这话接的好,让我有了机会跟他俩进一步交谈。我说:“嗯,不错,诚实的孩子最可爱,如果想吃,直接跟妈妈沟通,妈妈有时候也想吃糖。”
同同说:“妈妈,你不吵我,我就告诉你我的小秘密,你吵我,我就不告诉你。” 他们边说,边继续做他们的火龙果沙拉
(这是孩子的心声,6岁小孩如此,青春期的孩子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给一个班青春期的孩子做调查,“为什么不给父母说知心话”,大部分孩子选择的答案是:“说了一顿骂,说还不如不说”)
我说:“妈妈很能理解你的感受,你想做的事情,妈妈小时候也想做。妈妈想做你们的好朋友,我们互相说小秘密。”
“妈妈,你有什么小秘密啊!”这句话引起了同心的好奇,他们放下勺子和火龙果,凑到我的身边。
“妈妈小时候,看到大人抽烟,很好奇,他们把烟头丢在地上,我就偷偷捡起来抽。”
这是真事,我妈妈讲我小时候的故事,总是讲这段。
"哈哈,妈妈原来你也想抽烟啊,我们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吧" 同同含着大白兔奶糖咧嘴笑着说,嘴角的“奶水”都快流出来了
接着,同同凑到心心耳朵旁边,悄悄捂着嘴说:“要不要告诉妈妈”
心心点头,对我说:“妈妈,在姥姥家烟是我们点的。因为我们看到姥爷吸烟吐泡泡特别酷,我们也想像姥爷那样酷。可是我们不敢让你们大人知道,你们不会理解我们的,还会吵我们的,我们只好偷偷的喽。 ”
心心如此清晰,一本正经地说的这段话,我挺吃惊的,心里不禁感叹到,孩子的确在长大。
同同说:“心心,我们敢做就敢承认,因为我们是男子汉。”
我给他们竖了个大拇指。
“你们可以感受一下抽烟的感觉啊,下次去姥姥家,妈妈陪你们”
心心说:“妈妈,我已经抽了,嗓子特别呛,不舒服”
“是吧,妈妈也抽过,可难受。吸烟是有害健康的,肺都会变黑的,可难看。”我边说着,边把手机拿出来,百度了一张吸烟者的肺给他们看。
同心看后,对我说:“我们一起告诉姥爷吧,不让他再抽烟了!”
于是,我们小计划形成了:下次去了姥姥家,劝姥爷不吸烟。
收获1:当小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切忌“重物轻人”
同心点烟的事如果大人说:“把烟都浪费了”,“鞋会被你俩烧坏的”,孩子的感觉会是:“烟,鞋都比我重要”,内心的不配得感就会生发。
又如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很贵的花瓶,被父母责罚一顿,父母的发心是心疼花瓶多余纠正孩子的过当行为,这对小孩子是不公平的。
孩子会因为父母“爱物不爱我”而在心中种下怨恨的种子。
收获2:小孩子做错事,父母应该“对事不对人”,事做的不对,不代表你人不好
小孩子尤为喜欢听好听话,一做错事,就被骂,尤其是骂他的人格,他心里会很不爽,
不但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悔过之心,心里还会更加憎恨父母,远离父母,越大越不沟通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