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对方,感受对方的感受”说得很多,做到的却真的很少。多少次的毫无觉知自high,表达时候几乎是本能地做出反应。
用心听,是需要搭配心静。
今天发生的一轮辩论,即使是无心触发,也让我有了一次深刻的体会。很多时候别人表达自己在事件上所作的努力,不容易的地方,聊自己的看法观点感受时,就是她在分享(而非求助)。我几乎是本能地去看见别人缺什么,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提醒,以为这是最好的方式,也为自己有“听”,以为自己看到全貌,以为你好去行动。
这又掉进“每天为混沌凿七窍”的坑里。这不是第一次,呵呵。感慨啊,生活对我真好,不厌其烦地提醒我去觉察发现。
大部分时候别人表达的只需要我说一声“真的是辛苦你了,谢谢你。”并不需要我去告诉她哪里出问题。事情是如何这般看待的。尊重每个人的感受是最基本的“听”,感受没有对错,只有存在。
回忆初心,我今早回复倩文的也是越界的一种表现,有些事情确实得区分好如何回应,在回复的当下观自己,是头脑一股暴风,厌烦怎么那么多思想顾虑?这种评判下互相感受彼此都竖起刺。
往往一旦指出问题,谈话的调子便上升至辩论,更无法看见对方,也无法观自己,消耗能量。
在旅途中,婆婆事无巨细都“指挥”着我们。洗好碗出来没等你下一个动作(拿纸巾)就会温馨提示“用纸擦一下碗”;看我给儿子穿衣服要按什么最优顺序详细给我说了一遍;老公推着两个行李箱,15分钟的路程问了之前五次“让我来拿一会儿,不然弄坏腰”,看着老公从温和回应到有点不耐烦地肯定拒绝。
其实真的很烦,这种烦有多重因素。我自己缺的就是看见婆婆烦人背后的温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看见。其实可以更和谐,只是我心没放空去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