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宙”是个公众号的名字。我最早应该是在2018年年中的时候知道的这个公众号,一接触,就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后来发现他们已经将北洋夜行记系列故事集结成书出版了,叫《北洋夜行记》,就赶紧买来读了。还记得当时读完心情沉重,被书中描写的清末民国初年的历史所震撼,尤其是最后一篇讲述“东北大鼠疫”的故事,也被作者“普通人的历史观”所惊艳,当时心里发誓,以后一定要再读一遍。
从这本书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清末民国期间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不是电视剧中放的那种,而是底层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平时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如何跟人打交道,当时的北京城是什么样的,老百姓是怎么看待义和团的……这些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展现出来的。
说到这些小故事,就不得不说说作者的写作手法,作者在书中注明是“以真实史料为依据进行虚构的日记式写作”,以“太爷爷”金木的夜行笔记为基础整理出来的半虚构小说。当然,太爷爷应该也是虚构的。金木的职业是一名“夜行者”,就是以个人名义调查神秘事情的职业,像记者一样,又像侦探一样,二者兼而有之。在调查各种奇怪事的过程中,金木认识了武功高手杨小宝,还有一个从妓院逃出来的、喜欢侦探故事的妓女戴戴,三人开始一起调查各种怪事儿。由于每一个故事开头都会放一张太爷爷金木的笔记,文字与故事对应,每个故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描述得那么详细,每写到一个历史事件背景时,都会放一些很有年代感的照片;每写到一个地名,就会配上当时的北京地图或者老照片;金木有时还会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打交道,比如与鲁迅吃饭;有金木与真实历史人物的交谈;有时还会提到金木留下来的一些老物件,眼镜、相机、怀表、烟袋、茶具等,配上“父亲”的讲述……这一切都让人沉浸其中,感觉太真实,让我觉得这一切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金木就是他真实的太爷爷,故事里所有的事都是真实的历史。但作者明明在文章中注明了是虚构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沉浸式”写作吧,这就是半虚构写作的力量吧!不管金木和小宝、戴戴是真是假,故事里的背景都是真实的,义和团的暴动是真实的,东北鼠疫也是真实的,作者只是用几个人物将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串联在了一起。
记得当时读完了《北洋夜行记》,又看了看另一个栏目《夜行实录》,是另一位作者写的现代夜行者的故事,讲的都是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奇怪事儿,读了几篇感觉像都市怪谈,故事很离奇也很新鲜,但总感觉少了点东西,看着没有那么吸引人。我就想看老金写的故事,但老金也不知道是发财了还是江郎才尽了,就是不更新了,我也就不再看“魔宙”了。
这几天放假,我又浏览了一下“魔宙”,它的栏目比以前丰富多了,除了北洋夜行记系列和夜行实录系列,又多了一些作者写的一些故事,还是跟神秘事儿有关,有犯罪、悬疑、推理、查案子,但依旧没有老金北洋夜行记那个味儿,总觉得少了点东西。
我又翻阅了一下《北洋夜行记》,看到最后金木为什么要当夜行者,才想起来其实我早就明白他们少了什么东西。
金木听说了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失败的事情后,没有像哥哥金肃那样冲动地去当一名革命者,而是去当了一名记者,他不喜欢打打杀杀,他更在乎普通人是不是能过上好日子。而后来辞职转做夜行者,正如日记中所写的:“……彷徨数载,常怀此种心绪:人如树木,枝叶愈向阳舒展,根须愈深入黑暗之地底。或许,宣统三年目睹那场烈火之时,便已心怀此念,唯不自知而已。”“……无职无业,无左无右,无所依托,唯入夜潜行。此乃以远生恩师所授笔墨技法,承开蒙师父铁云之夜行人志业。”铁云,就是刘铁云,也就是刘鹗,对就是写《老残游记》的那个刘鹗,他提到过自己写小说的手法:“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金木正是按照刘鹗的理念,“不以春秋笔法,不做编造扭曲,唯以野史稗类之角度,辅以剪裁结构之法,做真实记述。”就是这段做夜行者的初心,触动了我。
还有老金所提倡的“亲历者”的历史,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就像他在义和团那个故事中所说的“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一种是当事人经历的。”“一件事的亲历者,感受到的是什么,很难被真正记录。就算当事人口述,也必然是一种事后总结。更何况,很多亲历者,没有说话的机会,更别提书写历史。”老金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一个角度,让人看到他对历史的反思,也看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想,少的那点东西,应该就是所谓的情怀吧。
还记得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心里也是一直充盈着一种感情,总是被书中描写的那些历史人物感动,为他们感慨。后来看过一些评价,说《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有很多人也模仿写了一些《宋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但都没有明朝火,为什么?原因并不仅仅是他们写得晚,模仿前人,最主要的是他们只模仿了形,没有学到神,没有《明朝那些事儿》中充盈全篇的一股情怀,一种信仰,一种对古人精神气概的敬畏之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文章的气吧。
不仅写文章是如此,人活着也是如此。人一辈子总得相信点什么吧,可以为之去奉献终身甚至去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