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在科技革命到来以前的农耕时代,特别是在神州大地的中华文化和故事我们的先贤们坚持了很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晴耕雨读”。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情操意念不仅只存在于生活里,更存在于绘画、诗歌和文学的表达里。特别是诗歌里关于耕种与自然的叙述——既有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怡然自得和超凡脱俗;也有杜甫“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的境界;这就是传统中国文化在晴耕雨读中的样子,与自然融为一体,却又在自然中窥见生命成长的丰富和多彩……
《春山布谷》这本绘本正是承袭着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大自然的敬畏、热爱、探究和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给孩子呈现了一个春意盎然中暖意绵绵的温馨故事,既有传统的韵味情深又有现代的教育理念。走进自然让孩子用返璞归真的方式,感悟生命成长里的点滴情思与曼妙……春色是关不住的,诗歌里就有写到;童心也更是关不住的,因为孩童就像天上的星辰般闪耀,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就是要了解这个世界,如星辰那样在浩瀚的宇宙中做着公转或自转的运动。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着的,与孩子一样春天也会不停地变幻和运动着,《春山布谷》里的来自于自然中人类的晴耕雨读的方式,是从清晨布谷鸟的叫声开始的,也是从故事里的孩子走进麦田里开始的,发现了吗?当一个孩子走进自然的时候,许多成长中的期许、信仰、追逐和丰富都就此展开,布谷鸟与孩童在麦田里的嬉戏在清晰自然的画面中不单单只是一种绘画的彰显,更是一个故事信息的链接,链接着绘本里关于春天耕种,关于晴耕雨读那种生命的哲理,在只能单纯进行刀耕火种的年代,自然反哺人类不只是劳作、耕耘和收获,更是让人类学会了思考、体察与感恩……
绘本里抒写的不单是布谷鸟、孩童、麦田、香椿、桑葚……而是把农耕劳作中的辛勤劳作与自然的广博阔达寓情于景融为了一体,用一个千余字的故事,通过问题合奏的方式,把孩童探索自然的趣味,孩童与父母的情深都镌刻在了山野云海之中,形成了一种山水田园般的诗情和画意。少年成长自有来去,在《春山布谷》的文字和画面里,中华二十四节气的里谷雨,变成了文图里的甘霖,浇灌和滋养着孩童的成长,也倾注着一个家庭的丰富和未来的幸福……让孩子在故事中理解中华民俗,了解季节特征和拥抱自然成长,这种潜移默化地灌注孩子生命质感和养分的图书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生命力的价值和能量吗?
“晴耕雨读”一语取自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凤翔轩》:“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中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晴耕雨读”的意义在于晴天外出耕作农事,雨天留在家中勤读诗书,充分珍惜时光丰富人生。绘本《春山布谷》正映照了这种理念,在充满乡土的画面和意境中,晴天带着孩子走进自然了解农耕与民俗,对于现代大都市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所以作家吴烜老师把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诗一样的自然体验带给了孩子,而画家郭淑玲老师更是把清丽之风和悠然的画风融入文字叙述当中,让文图合奏变成了一本有着中华传统民俗的寓言诗,除了带给孩子自然的气息还有成长的回响……
正如宋代词人仇远在其《浣溪沙》中写道—— “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晴时。”谷雨的时节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时节,是春夏之交的过渡和衔接的日子,当春日结束夏天开始的时候,绘本故事随着时光的渐进进行了一场孩童在季节交替中的体悟和感念,从春到夏,从晴到雨,既有基于画面的展现,又有基于文字的拓展和想象,是自然的,只清新的,更是时空存在的记忆和翩飞的成长……民俗与绘本的结合并未超脱和偏离童书阅读质感的合情合理与出其不意,作家吴烜老师和画家郭淑玲老师精于巧妙的文图合奏与表达,让孩童在《春山布谷》的绘本中看见了童年走向和拥抱自然的乐趣,听见了来自中华传统文化里淳朴和隽永的回音……
打开《春山布谷》来一场贯穿春夏之交的听风赏雨,晴耕雨读,格物致知的畅想和感悟,洞悉阅读与成长世界里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因子,这是一个民族拥抱自然升华灵魂的巧妙方式,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回响。
2021年4月21日刊发于人民网广西频道http://gx.people.com.cn/n2/2021/0421/c179462-34686904.html点击蓝字,有惊喜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