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曾写东西,每每下笔时却又心生胆怯,燃起一股词汇匮乏、无从下笔的恐惧感。惊觉自己已然失去了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对生活对世界竟至无话可说之地步。深知如此下去,人不再是人,物不再是物,一切终将退化为无思想和无精神,想了想,遂犹犹豫豫动笔写下此文。至于本题,为本人阑珊兴起,随意取之。
关于最近
每一位自称文人的人所写的随笔围绕的无非就是自己,暂时想不到本文应该行至如何,暂且让我随便谈谈自己吧!
说来惭愧,本人年近二七,然未曾尝试独立,前段时间见某人称其唯保持精神独立二十有几,而其他俱废矣。看至此,再观己,竟觉索然无味。我活至此,经济及生活从未真正独立,而现在连同精神独立亦步入颓唐之境地。近期,于本人最大的事无非是彻底与父母断舍离,由京城北五环外搬至东五环,两手空空出门,开启独自新生活。初时,满腔热血及喜悦,几日后被此建筑群一不知名少女冷漠及刀剜一般的眼神浇灭一半热情,不免又对此即将居住半年或者一年亦或者n年以上的地方失落起来。
孤身一人居住不免意兴阑珊,遂开启看书,烘焙,发胖模式。本人体型由最初的D型迅速转变成现在的O型。虽体型在猖狂的膨胀,然整体心情是愉悦的......
关于鲁迅的《彷徨》
写至此,忽而想起近日阅读的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来,既然是随笔,那么索性让其随性而变,顺其自然发展罢。
该小说集除却小学便读过的《祝福》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在酒楼上》,该篇文章被鲁迅的弟弟称为"最鲁迅风格"的小说。
该篇文章简短精悍,景物描写细腻柔软却不乏深意,全文写景处甚多,抽取印象最深刻的贴之。文章共有两处写了窗外的山茶树,由第一处"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远行。"行至本文高潮尾处的"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这一景的描写与故事主人公吕纬甫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小学认识鲁迅先生起,一贯知鲁迅先生下笔如刃,字字诛心,字字敲打抨击社会现状,句句直击旧社会,旧封建之要害。年幼时纯看故事情节,未能细细品味先生满文无一字废话的深度,如今来看鲁迅先生确是厉害,如此一不显眼写景之处竟道出其内心对吕纬甫由年少时期激进改革知识分子沦为中庸、意志消沉只为安身立命而教起学生《孟子》、《女儿经》来,满脸通红的嘟囔"他们的老子要教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只要随随便便……"的批判。
鲁迅先生着实眼光敏锐,以知识分子为题材,从这一独特视觉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灵魂的悲剧。由一个曾经很激进的,与同学同到城隍庙拔过神像的胡子,因为激烈的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演变为"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有时我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我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文至此,觉甚是悲怆,更悲剧者为吕纬甫虽然行为不甚清醒而思想却依然清醒着,然终是被命运打败了。
"我在年少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很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点小圈子……"。由此句联想自己,竟无以能以言驳之,会想起以前岁月,竟有无数件返回原点之事,譬如重头戏减肥、看书、写文等等,无一不是开始时疯之若狂,中间鼓声乍歇,残延苟喘之,最后兴趣怏然直至再不言它。鲁迅先生主张改革"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这观点就算放至如今,却也仍是适用至极。忽而狂热,忽而消沉,网上无数人言及梦想败给了现实,其实无非败给了自己的操之过急,败给了自己不均匀的狂热和未能坚持的耐力。
《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这与这篇小说题旨刚好相呼应。吾虽不才却也一直坚持一种自己的论调,贴之于此供大家讨论罢:人之一生都是水到渠成。幼时的积累,幼时的习惯培养,孩童时的三观濡染,在成人时能决定此人成功与否,决定成人后成就的大小。就如凡事都有其过程,过于绷紧无法游刃有余,不做积累而任性作为,最后都会或大或小的崩盘。
关于最后
写下最后的标题,其实我已经渐不耐烦,犹如另一个吕纬甫般。就像是今日我买了三个本,鲁迅先生却教我别随随便便,敷敷衍衍……故此三本用来做何用处,且待日后揭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