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皮肤过敏,吃了医生开的药,整日昏昏沉沉,想看一些工具书、需要动脑的书,但没法集中注意力,总是打瞌睡,一会儿就睡着了,自己有些自责和担心,感觉浪费了很多时间,很无力。吃了几天药,感觉皮肤好得差不多了,就停了药。结果,不多久又复发了,痒的晚上睡不着,于是又去看医生,医生嘱咐必须要坚持两个月的治疗,这下可好,必须得长期吃药了,也就是这几个月一直会有嗜睡情况。我心里很不情愿,也很苦恼,这种情况,我的工作和学习怎么办?
我习惯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看书都选择工具书,关于培训设计、金融、投资理财、企业管理、商业、心理学。为什么会这么焦虑?因为看到太多知识IP,网红,企业家的例子,很多知识付费平台和产品,很多需要学的知识,很多反应现实问题的文章。羡慕他们从零开始一步步成功的精彩,反观自己34岁了,好像也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特别厉害的专长,加深了自己的焦虑和危机感。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想把所有的时间都用起来,让自己能力提升更多一些。除了上厕所、洗澡,所有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吃饭、洗脸、用护肤品、坐车等等,都要把英文音频打开听,看一些公众号文章。和朋友聚会提前安排,准时到达,准时结束,如果朋友迟到,心里就着急,想着后面的计划得顺延、重新安排,一着急,就影响了聚会的质量。自己像个陀螺一样不停的转,只有转动起来,才会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
但现在的情况,这些工具书看不进去了,怎么办。当然健康最重要,得坚持吃药,把过敏问题彻底解决。但学习也不能丢掉,换个角度想想,学习是不是一定就要看那些晦涩难懂的工具书呢,可不可以看些轻松有趣的东西呢,我想起了那句话: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有时候放慢脚步,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自己想通了,就把之前买的一些散文诗集、经典文学作品拿来看看。
看了不少这类型的书,沈复的《浮生六记》,林清玄的散文,一行禅师的《生命即当下》,曲黎敏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等等。一开始,自己难以进入状态,之后,放慢自己的速度,认真的去品读、想象文字传达的意境,慢慢的,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平静了,越看越有趣,充实了内心,不再那么空。也意识到自己虽然一天天在过日子,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活着。
浮生六记中,作者记录了自己漂泊跌宕的一生,颠覆了我对名人的印象,总觉得名人是那种“大家”,事业上很成功、干出了一番大事业的人,但作者这一生颠沛流离,大多数情况下生活困窘,靠朋友、亲戚帮衬,卖些字画、做些帮工来度日。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名望,他的这本书很受欢迎。我想可能是他的那种努力生活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在乱世中不放弃,无论何种遭遇,他都能够找到那仅有的一丝快乐之源,用心去体会和生活,虽然没有钱,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仍去了不少地方游览,苦中作乐。让人感动的还有他和妻子的爱情,两人从相知到相爱到相守,感情没有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磨灭,反而越来越亲密,一直都是朋友、爱人和亲人,原来,这最平凡不过的日子也可以过得有趣。
林清玄老师的散文真是一绝,乍一看都是写些平常小事,看不到什么大事件。仔细品读,才感叹作者的智慧,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很多看似平凡的东西:食物、茶、天空、云、平凡人,他能够看得那么细、体会那么多,联想到其他方面,升华到生命的高度。这些小事很平常,也时常发生在我们的周围,但我们却早已习以为常,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更别提说美。我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智慧之心,什么叫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我看到的就是一朵花,而他看到了整个世界,从花开花落,看到了四季,看到了人的一生;从花与树的关系,看到了不同的生命,有的生命如花一般积聚能量、迸发璀璨,有的生命如同树一般,不起眼,很平凡,默默耕耘奉献自己;从不同的花,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应是为不同的花,提供营养和环境,让它们各自成为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把所有的花都养成玫瑰;从乡间田野的花到屋内的花,看到了一个人生活的更好之后,是否还会不忘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作者喜欢用生活中的比喻来讲一些感悟、真理,这种方式尤其好,一下子就能让人明白,通俗易懂,大道至简。作者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去感受深刻的美,就要用心观察、体验、思维、表达。
观察分为“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像我们坐在同一片草地上,一个月前山茶花还没有开,现在盛开了,这是让我们在同中看到了异,便会觉知到美。而我们眼见的山茶、管芒花都是在秋天开的,都是山田野地的花,它们有共同的一些特质,这就是异中求同。
每个人的生活也是这样,我们的生活习惯、特质、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经过提升后的美好经验却可以分享,像温暖的阳光、美丽的花朵、雨后的彩虹、纯净的山林、乃至文学、音乐、艺术的创作等,这是“异中求同”,是我们与人群的美有所汇通、交流。
我们的美好经验虽能共享,可每天的生活是在重复的,起床、梳洗、上班、吃饭、睡觉,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例行公事”、一个“形式主义”,要在这一样的生活中找到美好的不同,独居慧眼看生活,生活每一刻都在变化,例如与朋友在街头的偶然相遇,走了一条新的回家的路等,这是“同中求异”。
观察后需要体验,需要想象也需要思维,比如说山茶花的形状,可以说是像清晨被风卷起的朝霞,或情人初见时惊喜的样子,要从现实进入想象,并且思考其价值与意义,最后用明白的方式表达出来。美的感受如果没有表达,这感受就不完整、不圆满,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要表达感情,凡是感情的表达都是在美的范围。
作者的体会和解读一针见血,这四点非常重要,却是我们越来越缺乏的能力。比如写文章,无法持续的输出,就是因为觉得每一天过得日子都是差不多的,没有观察出这“同中求异”。吃饭的时候,虽然在吃饭,但是却听着音频、想着其他的事情;做事的时候,又想着刚结束的或接下来的会议;和朋友家人聚会的时候,想着还有几件工作的事情没有处理;睡觉的时候,担心明天、下个月、下半年的事情。心乱了,心不在那里,自然就无法观察,也就体会不到这生活每天到底是怎么过的,过的怎么样,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最后一点:美的感受必须要表达,让我很意外,我以前以为,感受到美,自己藏在心里、回味一下就好了,不太善于去表达。后来,慢慢的去学习,有时候向朋友、家人倾诉,有时候通过其他方式表达,比如写作、弹琴、唱歌、运动,借此,让这种情感有个印记,深入到血液中流淌,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完整。
作者散文中写了不少很细微的事情,比如吃到了久违的鳝鱼,吃到了小时候的糖、番薯,看到了很美的花和不同的云,每个事物经他一描述,就变得生动和丰满了起来。不仅仅是其本身,而是超越了时空的记忆和情感,深入人心。一颗糖就可以让他很幸福,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虽然苦但趣味无穷;一碟鳝鱼让他想到母亲的勤劳和智慧,被爱包围的感觉仿佛又回来了。如他所说,幸福的开关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宝,是要打开心里那个通往幸福的状态,一打开,即使非常微小的事情,都可以感到幸福;一打开,即使人生遭遇了非常大的挫败,也可以感觉到幸福。
他从不羡慕看似完美的人生,佛学和禅宗的研学让他知道,人世间从无完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紧紧抓住那一二,尝尽酸甜苦辣,有留白和些许遗憾的人生也许更值得回味。如一桌宴席,要有酸甜苦辣的搭配才算好,如果都是甜的,让人受不了。如艺术作品中的留白,如果一幅画,画的太满,什么都有,反而让人眼花缭乱,称不上佳作。如日本插花艺术,插花要插单数,一三五七九,插出来的花叫做“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无谓刻意去追求那完美,让自己忽略了其他风景,钻了牛角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福祸轮流转,知晓后,有心理准备,也许就会对不顺之事更能坦然面对了。甜的尝了一些,尝尝苦的、酸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算是最坏的情况,那也抱有希望,因为从今天起再也不会比这更坏了,只会更好,那还怕什么呢,往前走就是了。